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人才養成新契機:認養實習制度!

人才這個議題,近來持續發燒。而我認為,無論是產業缺人才還是人才缺舞台,在產學之間,需要推動新型態而有效的實習制度,才能真正解決人才問題。但是,完善的實習制度該怎麼推動呢?

我的方案是:讓政府與大公司共同認養新創公司的實習機會,讓學生在學期間分別在大公司與小公司實習;這將有效解決「產業、學生、家長、學校與政府」的各自需求與共同問題。

為什麼實習制度要這樣設計?「認養」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先從創業家聊起...

兩年多來,我們在 appWorks 已經育成了百來個創業團隊。根據我們的觀察,比較有成績的創業團隊除了有創業決心與市場意識外,很普遍的一個特質,是核心成員有一定的工作經驗與社會歷練。

工作經驗?歷來最成功的創業家,從 Bill Gates, Steve Jobs 到 Mark Zuckerberg,全都是休學創業的,他們連畢業證書都沒拿到啊...

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首先,他們都是在中學時代,就已經開發過產品、甚至與市場互動的天生企業家,所以在他們創立公司之前,其實早有工作經驗與社會歷練了。不相信的話,可以直接到他們各自的 Wiki 連結查詢他們早期生涯的故事。

其次,有更多的成功創業者在創業前取得完整學歷,但更重要的,他們在畢業或創業前,都有許多的工作經驗。例如另一個成功的創業者,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 也上過班才開始創業的;被 Facebook 以十億美金收購 的 Instagram 創辦人 Kevin Systrom 曾經在 Google 上班兩年,矽谷更有許多  PayPal 幫、Google 幫 跟逐漸崛起的 Facebook 幫,也就是在這些成功企業上過班的人,一個個出來創業。

所以,從我對新創公司的親身觀察跟以上這些具體的偉大創業家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重點不是創業者的年紀與學歷,重點是,創業成功的人,多半有工作經驗!

產業,一直都需要人才

再回到人才議題上。

產業喊缺人已經多年,而且不分產業、不分景氣。有點概念的就知道,產業缺的不是新鮮人,而是即戰力。可是,如果每一家大公司都不肯栽培新人,哪來的「有經驗的新鮮人」?

經過了近廿年的教改,台灣有近四百所高中、近兩百所大學,每年產出三十萬名大學生、十萬個博碩士,但我們過去曾經稱霸全球、讓製造業發光發熱的優質人力,現在卻突然出現斷層?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從今年初開始,appWorks 開始幫旗下育成與投資的團隊舉辦徵才媒合會,除了報名人數從第一次的一百人成長到第二次的近三百人,許多團隊也都找到了優質實習生與正職員工,有些甚至找到了新任執行長或技術長。當然,還是很多團隊持續缺人,甚至找不到合適的工讀生或實習生。

所以,無論大公司、老公司、新公司、小公司,其實都需要人才。但重點來了,怎樣才能讓畢業生在進公司之前,擁有產業經驗或工作經歷呢?

答案當然就是實習或打工了。但是,如果現有的實習制度或打工機會,能夠滿足學生、家長、學校與產業的共同需求,那麼就不會有這麼多公司喊缺人、但畢業生的失業率卻節節高升了。

實習制度需要改革!

綜合以上,學生若在畢業前沒有實習或工作經驗,無論是創業或上班,其實都有困難。那難道現在我們沒有實習或打工機會嗎?

沒有錯,許多大公司有開實習缺額,許多學校也有建教合作計畫,但是,這些名額都極為有限。台灣一年有近二十五萬名大學畢業生與研究生進入就業市場,千大企業就算各開十個名額,也不過一萬個實習機會。

服務業打工機會也許很多,但打工主要是付出勞力與時間,除非有志於該行業,否則對日後進入職場的貢獻其實有限。

重點是,實習機會的管理成本極高,包括從人資甄試、主管面試到錄取後的部門培訓、團隊溝通、績效管理,即便實習生的薪資較低,但是其管理成本並不比正職人員低許多,何況其離開後的效益,除非再度到同公司任職,否則對企業的「效用」是偏低的。這也是以成本管理為核心的台灣企業,普遍實習機會不多的原因。

另一個角度,無論學生與其師長,都會希望學生到大公司實習,可以學到最多的產業知識與技能,但我其實懷疑這件事的實際效益。因為在越大的公司,職能分工越細,實習所得的知識技能也越零碎,即便可以觀察到大公司的管理模式與工作型態,但未必對年輕人的視野與歷練最有幫助。

而更值得較關注的是,新創公司與中小企業在整個實習制度屬於最弱勢的一環。尤其是創立不滿三年的新創公司或團隊,通常沒有名氣或產業地位,台灣也沒有矽谷的創業風氣,除非公司創辦人或執行長有很高的產業地位或知名度,否則無論學生個人或師長,都會對於加入新創公司實習抱持保留的態度。

別傻傻的叫畢業生創業...

最近,我參加一些政策推動與產學合作會議,與會學者專家提到要推動「青年創業計畫」或「畢業生創業輔導計畫」,我有些錯愕;如果台灣沒有好的人才供應鏈,沒有對的創業鼓勵方針與機制,就算再多年輕人從學校畢業後就直接創業,也只是耗費大家力氣跟社會資源而已。

從我們育成百來個團隊的經驗,學生團隊或畢業生團隊雖然有很高的熱情,但是對於產業知識與社會經驗的缺乏,會讓他們的學習曲線極為緩慢,加上大多沒有從職場中累積的人脈與資金,因此創業計畫很容易彈盡援絕,滿腔熱血因為現金流跟找不到合作夥伴而終止,其實很可惜(當然,他們也會學到經驗)。

沒有錯,政府與社會是該鼓勵與推動創業,但不是人人都該創業,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但是,應該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體驗創業」、「參與創業」,並且能夠「理解創業」,因此決定是否創業,以及何時創業。這是政府與學校最該推動的計畫,目標不該是創立多少個公司,而是有多少學生、花了多少時間,有多少新創公司或團隊受益,並因此產生成果。

所以,這個社會最需要的,其實是讓大公司跟新公司都能找到人才的合理方案,並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兩種甚至多種產業型態與公司階段的實習計畫。

認養實習計畫,啟動!

根據以上陳述,其實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我們需要推動的,是讓學生與師長都能認同的實習機會,有大公司的品牌效應與政府的支持鼓勵,同時也能在新公司與大公司都有一段時間的學習;也因為在大公司與新公司分別經歷過,所以會明白與體會兩種公司的差異,還有工作型態的差異(新公司員工需要身兼多職、彈性應變、計畫趕不上變化;大公司員工擁有較佳環境、資源豐沛、但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在畢業之後,得以為自己選擇個人適合的生涯跑道,無論是上班、創業或升學;也在攻讀更高學位之前,知道產業的需求與自己的條件。

但是由於大公司實習名額有限,新公司沒有品牌與信譽,而政府有預算卻不知道該怎麼創造就業機會與人才養成計畫,所以當我把事情拼湊起來,「認養實習計畫」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這個計畫的目標,就是讓所有大學生都在畢業之前,能到兩家以上不同型態的公司(新創事業、中小企業、千大企業)實習為目的,也讓新創公司與中小企業,透過實習認養計畫,建立與大公司的長期關係及默契,並增加實習名額。

若大公司與政府可以各自出資,並經過評選與簽約,認養新創公司或中小企業的實習名額(不需全額贊助,只需要各自佔實習薪資的10%以下),因此,企業與政府所能創造的實習名額,將得以放大十倍到二十倍,希望能讓一萬家以上的新創企業或中小企業得以受益,若每年能增加十萬名的實習機會,長期推動之下,那麼產業所需要的人才即戰力,以及社會新鮮人所需具備的求職力,都會逐漸到位。

這個計畫也許有些異想天開,也許在台灣永遠不會有實行的一天。

但最重要的,我拋出這個想法,是讓企業主管、人資部門、學校單位與政府部門,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不同於現況(所有人都疾呼人才短缺卻無法可施)的可能性。

各位讀者,如果認同這個方案,請努力轉寄、分享給你認為適合的對象;若不認同或者有其他建議,更歡迎在下方流言討論與建言。你的分享與回饋,將有機會促成更好的人才養成計畫或實習方案,與更有競爭力的台灣產業未來!

---
延伸閱讀:
---

歡迎加入我的粉絲頁,交流討論關於創業與創新的資訊!

12 則留言:

  1. 這個想法真的很棒!就看怎麼執行計劃,尋找學校或學生單位與廠商的配對都很有挑戰,也要確保廠商能夠真的提供良好的工作實習機會而不只是想使用廉價的勞力。加油!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個想法,一來需要說服企業界認同,二來需要媒合平台。前者靠大家推廣分享,後者已經有些團隊開始規劃開發。多謝指教!

      刪除
  2. 就我的觀察,有些大企業把提供實習機會當成是社會公益或提昇品牌形象的方式,並沒有認真設計讓實習生有好的學習制度。用人單位也不想花時間在這些只能幾個月就走的學生身上,更害怕自以為的商業機密遭洩漏。所以通常只能寫寫報告,幫忙文書處理。如果我是學生,應該會選新創公司才比較有被用到的機會。
    除非是有投資,要大公司資助新創公司養實習生,執行上應該有困難。人資單位要怎麼向老闆證明效益是發生在大公司上。:P
    假設補助新創公司的是經濟部,那它應該去找教育部,請教育部補助願意提供學生實習機會的公司。學生也要在實習後上網發佈「真實的」工作心得,並且給實習公司評分,作為未來政府補助的參考。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以,關鍵在「認養」制度的設計上。這部分老實說,還有很多不盡完備的技術面議題,也歡迎大家集思廣益,多多討論,希望可以找出可行方案。

      其實 appWorks 投資許多早期團隊,並辦理實習媒合會,協助這些團隊聘用實習生,某種程度上我們就已經在(幫我們的投資人)實踐這個「認養實習計畫」了 :)

      刪除
  3. 推~ 其實政府也有
    一些相關性的計畫
    可以一起共同整合
    只是很多計畫都各自為政
    能讓學界和產界更有效率的運作
    真的很重要! 特別在未來全是
    靠腦力不是靠勞力的社會
    台灣真的超需要大革新一下 ~~

    回覆刪除
  4. 非常有創建的提案,敝人是工作過出來與學生創業,能體會兩者間的差異和激盪出的火花

    回覆刪除
  5. 台灣的中小企業有個問題

    就是管理混亂/工資低/希望請一個人做十個人的事情/缺少員工訓練上..

    他們希望請來的是有經驗的工作人員,培育新人的費用太高,還會不斷打亂工作步調,這都無關緊要,最麻煩的是....台灣的中小企業與官僚普遍缺乏"Vision"

    真正要整合這個計劃要完整的配套至少需要兩年以上,
    區域性實驗實踐要有成果至少要四年...

    與其等他們發現這個企劃,就實際的去申請爭取看看 吧
    因為等他們主動來做,效果會非常可怕
    (計劃配套混亂就是我國官僚的特色)只是目前應該很難將這個事極大化,
    實驗性質的小區域合作應該比較容易,這樣在申請提出企劃案也比較有根據

    我只是想,appWorks如果不主導這件事,由政府組織一個新部門(感覺起來就是會有)來主導,這大概就毀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非常感謝您的觀點,事實上我們已經在實作了,不過也希望有更多企業跟新創公司能夠加入,政府只要能理解並且不要產生阻力就好 :)

      刪除
  6. 應該在大一新生一入學,就開始訓練創業,畢業前讓大專生創業成功,大一到大四的課程,要打掉重新設計。中國大陸已經有這樣的創業學院,招生爆滿,擠破頭送小孩進去。反觀台灣呢?專家學者、博士官員,個個還在紙上談兵、空中樓閣!

    回覆刪除
    回覆
    1. 實務經驗不見得來自創業,加入新創公司或大企業都有價值,最怕的是畢業之前連基礎的工作技能跟職場文化都沒有理解,那自然會被當成草莓...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