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上場,累積你的經驗!


在我們公司的四個合夥人當中,我算是個異類。在加入 AppWorks 之前,我沒有網路產業經驗,甚至也沒有投資過網路公司,卻是當年第一個加入的共同創辦人。回想當時,除了一股對網路跟行動產業的熱情之外,我真正擁有的是在創業與投資領域的幾年經驗與產業資源。而我相信,無論怎樣的上場結果,那些經驗值有一天都會派上用場。

魔球 (Moneyball) 劇照

現在搞網路,當年念物理...

前幾天跟一個高中同學碰面,聊到今年是高中畢業二十週年,正打算籌備比較大規模的同學會,甚至可能辦一場跟學弟分享升學與職涯經驗的座談會。

我高中念的是二類組,同學後來多半都是電機、電子、資工、機械、土木、化工等工程科系,也有幾位同學念資訊管理或工商管理,而跟我一樣念物理的好像只有一位。

可是,我現在從事的,卻是行動跟網路產業的創業加速器跟創業投資。無論是產業別或者育成投資的工作型態,看起來跟物理背景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四年前會開始創業的許多元素,卻是在二十年來逐漸形成的。

在物理系畢業之後,我覺得自己對理論的抽象世界缺乏興趣,所以選擇了比較實際的生醫光電領域。做了幾年醫療器材與雷射光學的相關研究,沒想到因為我的多元背景,還有對產業的興趣,讓我在博士畢業後,因為有機會跟誠信開發的李董事長面試,誤打誤撞進入創投業。

離開校園才發現產業界的天寬地闊,也才知道自己的所學不足。經過三家創投公司的短暫歷練,也回學校進修商學知識,我發現自己缺乏實務的產業經驗跟創業經歷,在創投業任職就像沒有上過場就當教練一般,所以開始思考如何加入產業累積經驗。

創業,其實是機緣所致。

沒有資源跟資金的我,選擇加入幾家新創公司歷練,並且以過去的光電研究與醫材背景作為主題,也逐漸建立了產業知識跟人脈。

雖然在幾家新創公司擔任過不同角色,包括事業發展或產品研發主管,但其實心裡知道,自己最想做的,仍然是助人興業的創投,而且我想改變台灣創投漸趨保守的投資風氣,一定得要創立一家創投或加入一個新的團隊。

對五年前的我來說,這個想法的實踐,可能必須再等待十年。

直到我在網路上遇到了當時人在紐約、心繫台灣的 Jamie。一陣子的電郵往返,又在球場相遇後,我們規劃了創業加速器在台灣的可能性,也開始評估一些網路公司的投資機會。不過,我們所投資的網路與行動產業,是我從來沒有參與過的產業。

還好,我在台北市政府服役的時候,做的正是無線網路環境與行動應用的研究工作。還好,我在博士班畢業前,曾經帶領團隊用 PDA (智慧手機的前身)開發過應用程式。但,我真的沒有待過網路產業,也沒有投資過一家網路公司。

網路,是我的熱情所在。

其實,投身網路跟行動產業,除了相信這是台灣的產業契機之外,另一個原因是,我從沒有離開過網路,以重度使用者的身份。

大學時代,正是 BBS 跟 Internet 開始在台灣風行的時代。我雖然沒有加入網路創業風潮,但卻一直關注這個領域的發展,也曾經擔任過一些站台或版面的管理工作,對於「網路行銷」跟「內容經營」有一定的理解跟經驗,也因為網路而結交了許多朋友,擴大了對社會的認知。

但是,雖然我有對網路的熱情、對創業的期待,對於成立加速器的憧憬,或者回到創投業的興奮,若沒有加入過新創公司,擔任過初期員工或創業主管,我絕對無法累積對於企業初創期會遭遇困難的理解,也不會有設立公司與招募團隊的各種經驗。

所以,假設我是一個具有五年投資經驗的創投從業人員,就算對網路充滿熱情,卻從來沒有在產業上過班或創過業,我大概無法加入 AppWorks 的創立;而就算我有網路產業的經驗,卻對投資或創業毫無頭緒,也一樣會很辛苦。

也就是說,當初能夠加入 AppWorks 成為共同創辦人,是結合了熱情與經驗的結果,包括對新產業的期待、對改變環境的熱情,還有參與投資與創業的經驗。也因為融合了這些熱情與經驗,加上傻勁與瘋狂,我們才能堅持下來,創造出育成150個團隊、投資20家公司的成績,並且繼續在這條路上。

我有一個學長很厲害...

這兩天 LINE 跟 台灣 uitox 合作、建立行動商務平台的消息,引起許多人的關注。而 LINE 台灣副總經理陶韻智先生,其實是我物理系的學長。

陶學長曾經在 IBM 跟 HTC 服務,又創立了 INSIDE熱情豆,後來接任 LINE 台灣區主管的工作,是網路圈很知名的創業者跟專業經理人。

我跟陶學長的經歷有點接近,雖然早期的產業別不太一樣,不過一樣待過大企業,也參與了新企業的創立,而且同樣曾經投入醫療器材產業。但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我當年是從他手上接下來系版版主的角色。

也就是說,他對網路的熱情,加上這些年的產業經驗,從軟體、硬體、網路、行動,最後讓他成為行動通訊領域的專業經理人,某種角色來說也是創業者(他是 NHN 在台灣的第一號員工)。

魔球的總經理啟示

2011年上映的電影【魔球】,被我認為是當年最好看、最勵志的電影。雖然片中的主軸在講述數據科學如何打破棒球運動的傳統,讓奧克蘭運動家隊得以在薪資有限的情況下,創造連勝奇蹟、打破大聯盟球評的眼鏡,但我最感動的部分,其實是主角 比利‧比恩(Billy Beane,運動家隊總經理)說服球員改變心態的那幾場戲。

一般而言,球員多半聽從教練指示,少有總經理能參與球賽調度或影響球員。但這位總經理不一樣。他是個曾經上過場的前職業球員,後來轉任球探跟球隊主管工作。

雖然 Billy 自己當年在場上的表現很差,但他知道上場的緊張感受是如何,知道等著被交易的滋味是怎樣,知道表現不佳、生涯尾聲的球員會怎麼想。

Billy 的最愛一直是棒球,但他的球員職業生涯卻沒有給他帶來成就,直到他轉任球探、甚至當到了球隊的總經理,他對棒球的理解、在場上的經驗,給了他最好的信任基礎跟說服力。

如果,他只是一個相信數據科學可以改變棒球運動的球隊助理,或者只是一個同樣信念的總經理,即便他可以交易球員、說服教練,但最終都無法改變球員的心態。

改變球員心態還有比賽結果的,是他對棒情的熱情,還有經驗。兩者缺一不可。

上場,機會才會來臨!

我相信有很多人,對創業或投入新產業、對於改變世界充滿熱情。但是,光是熱情是不夠的。

上場的經驗值,將會在未來成為你除了熱情之外的重要資產。無論那一天什麼時候來臨,唯有你上過戰場,才能臨陣提槍、衝鋒陷陣。

AppWorks 的 27 團隊正在進行聯合徵才,有64個上場機會提供給你。
---

我在 Flipboard 上也有精選雜誌,內容涵蓋科技、創業、教育、產業與生活,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