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世界越快,身則慢


現代人總習慣上緊發條、全力衝刺,想加速成功的腳步。但如果有機會把節奏放慢,人生各階段的風景是否會有不同?


【現代化的進程與問題】

以前常聽人說,職業謀殺興趣。但現在我常覺得,職業謀殺的其實是多數人的性命。

為了運動跟創業這兩個主題,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人類的起源跟演化,還有現代化對於我們社會、經濟、文明與個體所造成的進步與傷害

總歸來說,人類因為適應力、資訊力與創造力,產生了不斷進步的文明;也因為社交與協同工作的能力,造就強大的群體力量;再加上以保存能量為出發點而演化出來的惰性,讓我們擁有了方便而現代化的各式工具與生活環境。

到了廿一世紀,人類幾乎已經克服飢荒、戰爭與流行病這過去三大死亡威脅,但是與數萬年演化過程中遭遇的困苦環境相比,現代人過得舒適長壽,卻也因為缺乏運動而越來越衰弱。

數百年來的產業進程由農業、工業到服務業,勞力付出越來越少,勞心程度卻越來越高。每天下班總覺得身心俱疲,但事實上讓你覺得疲累的不是因為身體勞動,而是缺乏活動與刺激。

尤其工業革命後的規模化、標準化思維,讓多數人必須配合企業組織的運作方式,無論通勤或辦公時間,即便站著開會或上班,也無法達到運動效果,長時間坐著工作更是一種慢性謀殺。

【百歲世代與零工經濟】

但即便如此,由於公共衛生與醫藥技術的進步,過往50年,多數已開發國家的人口平均壽命從50歲增加到80歲;有許多學者預言,目前剛跨入中年的我們這個世代,多數人都可以活到百歲。這個現象造成許多社會快速進入高齡化,台灣更是當中最嚴重的一個。

但從技術進步與產業變革的角度來看,我們跟上一個世代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速度。長期與全職工作的型態,將被臨時與兼職的方式取代。協同經濟模式(如 Uber, airbnb 等)雖然可以創造許多自雇工作機會,但也會破壞不少傳統勞動機會。

但真正威脅多數人工作的不是移民、臨時工或外包模式,而是自動化跟智慧化的機器。因此,多數人將面對比往常更多挑戰與變動的職涯與人生下半場。

在百歲世代與零工經濟並行的新常態社會,過去我們對高齡跟工作的認知,都將巨幅翻轉。

【運動是最划算的投資與美好的生命形態】

對於已經或即將邁入中年的我們,面對還有四五十年要活的漫長歲月,跟不可知的生活挑戰,近來我突然有所領悟,其實從事運動是最好的策略。

如果我們從35歲開始,進行規律、有效而多元的運動組合。讓肌肉量、心肺能力跟活動度一起提升,身體常保年輕;運動產生的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更可以刺激腦部,讓你心智年齡增長;當你年齡來到在40歲,身體卻還保持30歲狀態,但心智已經跟50歲般的成熟。

規律運動、做足份量,表面上讓你少了工作時間,但是卻能健康地投資人生;反過來說,長期超時工作並缺乏運動,身體老化加速,但心智卻停止成長。

把時間快轉到了65歲,長期運動者可能擁有50歲的身體跟80歲的智慧,可以輕鬆從容的享受人生;但30年沒運動的身體將如風中殘燭、行將就木,心智卻非常僵化、容易失智。

面對人類越活越久、環境越變越快的新常態社會,你要選擇長期投資身體跟腦袋,用年輕而有智慧的姿態進行人生的下半場;還是退休之前已經失去享受人生跟保有尊嚴的能力。

這也就是我在人生跨過中場時,選擇運動當作創業主題跟終生志業的原因。隨著我運動的時間越長、知識越多,我越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命節奏,而不用讓職業謀殺我的性命。

創造 Fitmily 這個家庭體適能系統,對我來說,光是贏得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就值得了。

即便你做的不是運動這一行,只要開始投資運動這件事,面對節拍加速的未來,把自己的人生節奏放慢,其實會是最好的生存法則。

世界越快,身則慢。而運動會是你最好的節拍器。
---
(圖片來源)延伸閱讀: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大學,是選擇而非必然

高中教育應該是成年準備教育,而非大學的預備教育。大學也許是菁英與學者的搖籃,但高中教育才是一個國家社會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標。



近來教育界針對107課綱是否會繼續重蹈「升學領導教學」的覆轍,有許多討論。但我認為現下高中教育的核心問題其實不是該如何銜接大學,而是為什麼要繼續把高中視為「大學的預備教育」。

從十多年來面對學生的經驗,以及觀察千百位創業者的學經歷背景,面對產業快速變化的時空,除了高等教育必須調整,我們也該檢視「高中教育」的目標與意義。

高中原本就是成年準備教育,否則成年標準不該是十八歲而是廿二歲。但在過去三十年,台灣多數人卻不斷把成年心態跟就業時間延後,彷彿學歷越高、在學期間越長就越有競爭力一般。

但事實上,不會留在學界、成為學者的多數人在傳統大學教育型態下所得有限,一輩子所遇到的老師多半只具有學術或教育經歷。即便是學術成就卓越、教學績效斐然的教授,也未必能回答多數學生們對生涯與職涯的疑惑。

老師們的經驗與視野,往往也侷限了學生的未來。偏偏台灣過往的高教體系,向來不鼓勵老師踏出校園擔任產業身份甚至創業,也造成產學脫節日益嚴重,這一直是我們必須面對與處理的比例原則問題。

我這學期回到母校兼課,面對一群優秀的理工大學生與研究生,卻都不知道畢業後何去何從,他們的茫然令人憂心。除了檢討大學教育之外,我們更應該思考國民教育的方向。

在可見的未來,大學的獨特性或許依然存在,但其普遍性將隨著產業變動的加速跟其自身演進的緩慢而消失。尤其在即將大量缺工的台灣,提前就業的需求跟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都必須讓高中成為教育的關鍵時期。

當然,這裡所指涉的高中教育,也未必是傳統的學校型態教育方式,而指的是成年前的最後一個學習階段;包括多元學習或實驗教育,結合跨校修課或在家自學,甚至中學就進入產業實作、創業。

再反過來說,唯有讓高中跟大學各自還原本質,也才能讓大學真正回到它原本該有的學術教育與研究機構的角色。

大學,應該是一種選擇,而非一種必然。

(圖片來源,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今周刊1055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