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2013年終回顧與網誌分析

2013年對我來說,是努力耕耘也收穫豐碩的一年,無論是工作、身體、家庭或內容經營,都有成果。50個團隊與6個投資案,50場演講跟20場活動,36篇網誌與8篇專欄,50萬點閱率跟5萬個讚,以及 100小時 / 1,500公里的運動量,大概可以描繪這一年的公司成績與個人生活。展望來年,我會繼續加油!


育成與投資

今年是 AppWorks 成立的第三年,從第一屆到即將畢業的第七屆團隊,至今我們已經培育150個團隊,陪著超過350位創業者一起成長。這些團隊到今年底的年度營收總額將超過新台幣10億,企業價值則將超過新台幣25億,並創造700個工作機會。


而過去兩年,本善基金已投注 1.6 億元新台幣至 20 家本土網路新創公司。在今年投資或加碼的公司包括:郭家兄弟歐酷網路功典資訊歐易亞科技遊戲酒吧等,領域橫跨電子商務、行動影音、數位行銷、遊戲平台等。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著墨在相關領域,並開始拓展在行動商務、行動廣告、穿戴科技等領域的投資。

目前我們正在如火如荼的招募創業加速器第八屆團隊,偷偷透露一下,從超過百件申請書與目前為止的面試來看,這屆團隊實力非常堅強,很多狠角色喔!

參訪與溝通

除了培育投資業務之外,今年也是我出差頻繁的一年,包括到南京擔任南京麒麟杯 IDEAS Show 創意大賽評審,還有到紐西蘭拜訪當地政府與民間的投資育成機構,見到許多新創公司與不同階段的投資人,對於亞太地區的行動與網路產業發展,有了更多認識。

此外,我們積極參與創業與投資環境的變革推動,這一年下來也看到許多政策推動與法規鬆綁,包括行政院的5年10億創業天使基金啟動,包括公開發行公司股票面額十元制度取消,還有創櫃板的設立等等。雖然還有許多目標沒有達成,但終於有看到一些初步的政策修正,讓我們對於繼續發揮民間微薄力量,感到意義與希望的存在。

推廣與行銷

一直以來,我都不斷強調內容經營對個人或企業品牌的重要性。除了繼續經營網誌之外,今年我受邀演講50場以上,參與十多場論壇與談或主持,擔任十多場商業競賽或簡報比賽的評審。這麼多場論壇與演講中,最特別的應該是受邀與馬總統對談創新與創業,而年底的 TEDxYouthDay Taipei 與 TEDxNCU,兩場演講都讓我見識到籌辦一場 TEDx 活動有多麼繁複,事前跟講者的籌備工作與演練要花多少時間。


而出於對教育、產業跟科技議題的關注,從今年九月開始,我受邀在聯合線上 UDN 有了自己的專欄。也因為一些新聞事件的推波助瀾,幾篇文章獲得了一些關注,尤其是【你砍的是成本,還是自己的未來?】獲得近15萬次點閱,以及超過4萬次的按讚率,分別都破了 UDN 的紀錄,實在是非常榮幸。累計四個月來寫了八篇專欄,瀏覽量超過34萬次,按讚數破5萬個,期許自己明年可以創造更高的流量與轉換率。

除了演講、評審與專欄,今年還擔任了兩本書的推薦序作者,包括【衛生紙計畫】跟【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這兩本書都是創業與創新領域的重要著作,很榮幸可以參與出版與推薦,也期待這些觀念可以推廣到各領域。

除了平面媒體,今年也參與許多電子媒體節目,包括在【大愛人文講堂】談人才養成與實習制度,以及在 TVBS【Today 正經話】聊國內的創業與投資現況。而從十二月開始,每週五上午 7:30-8:00,在台北之音的蔻蔻早餐中,參與【蔻蔻文創園區】的現場節目錄製,跟大家在空中聊聊文創、網路與行動產業的市場動態與創業案例。

個人與家庭

為了身體力行「創業要開發產品與市場,更要開發自己的身體」,從兩年前開始,我從五公里的路跑,逐漸踏入十公里路跑、半程鐵人賽的運動之路。為了維持體力並準備比賽,我也持續的保持平日的運動習慣。

今年我的運動里程超過 1,500公里,包括 350 公里的路跑、1,100公里的單車,還有60公里的游泳,總時數則超過 100 小時,燃燒超過八萬大卡的熱量。



而今年我總共參加了四場比賽,包括在碧潭舉辦的半程鐵人賽,新北市微風運河舉辦的標程鐵人賽,還有兩場半程馬拉松(新北市八里左岸馬拉松與台北富邦馬拉松)。成績雖然都離自己的理想成績還有距離,不過也算是達成今年的個人目標,希望明年可以繼續在成績與比賽強度上設定更高的目標。



在家庭成員上,今年我第二次當爸爸,一家四口的熱鬧跟忙碌,也讓我的生活更加緊湊,也更有樂趣。當父母是非常特別的體驗,困難度絲毫不比創業或投資低,而且第二個小朋友的到來,更讓我們有機會檢視並思考如何當更好的父母親。

網誌與分析

因為今年新增了家庭成員,還有越來越多的媒體活動,我的網誌文章比去年大幅減少(明明就是自己偷懶...),不過因為粉絲數量的成長還有 UDN 專欄上線,每月平均點閱率還是有成長。今年的網誌創造了16萬次的瀏覽量,加上 UDN 的專欄,剛好突破50萬次。


從文章排名與話題分析來看,到今年底總點閱率排名前十的文章,有四篇是今年的新文章,排名2,3,4,7名。而文章種類來看,受歡迎的文章以創業、教育、政策跟心法類為主。由於今年的文章不多,因此就不特別如去年一般做文章分類推薦了(實在很偷懶ㄟ... XD)



而除了點閱數量之外,我也分析了流量來源與讀者分佈。由於 Dr. IC 粉絲頁的經營績效還不錯,從去年底的900人,成長到目前的 2,500人,所以網誌流量來源,目前主要來自 Facebook,不過從九月份開始在 UDN 的專欄,也開始貢獻一些流量,目前是除了 Facebook 跟 Google 之外,最大的轉介流量來源。


除了粉絲數量與瀏覽率的成長,讀者的地理分佈則讓我很有感受。由於採用中文撰寫,講的也都是台灣的創業、教育或政策議題,因此讀者絕大多數來自台灣,並不讓我意外。但透過分析,我發現其實台灣讀者只佔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分佈,表示有三分之一的讀者來自海外,而且美國佔了將近兩成,也就是貢獻了近六萬次的點閱數,這個數字給我很深的感觸。

雖然人在台灣,寫的也是中文,但我居然能創造出十萬次海外點閱率,包括六萬次來自美國華人(至少是能讀懂華文的各種人),實在讓我覺得經營網誌是非常值得的。


內容,讓你更有影響力。不論推廣分式與內容形式,超越時空與地理間隔,我只是一個努力把事情做好、努力把文章寫好的平凡人,我的經驗與數據,希望能提供給所有讀者參考,也給我自己當成下一年度繼續努力的動力。


延伸閱讀: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今天你打卡了沒?

無論東方或西方,朝九晚五都是上班族的代稱,不過,我一直覺得這是個有問題的系統。彷彿工作時間就代表了工作成果,人在公司就保證心也在公司一般。

上班打卡,到底代表什麼?




有兩件台灣職場常見的事情我一直不能明白。

一個是老闆沒走,員工就不敢走的加班現象。另一個是為什麼上班應該要打卡?(當然,不是用你的臉書打卡,而是用打卡鐘簽到)

幾點到公司,你有沒有在辦公室裡或辦公桌前,到底對老闆或公司,或者個人的工作績效,具有什麼意義?

多數台灣的工作環境,都要求員工要打卡,或者透過門禁系統,考核出缺勤狀況。雖然隨著時代演進與交通繁忙,不少公司或機構,都有所謂彈性工時制度,就是可以比表定打卡時間提早或延後一定的時間,但是你仍然必須要在公司待滿固定的時間,才算完成一天的工作。

在檢討這個制度之前,讓我們先想想,為什麼當初會有這樣的系統被設計出來。

其實打卡這件事是歪國人發明的,本來叫做 Check in。對,就是 Facebook 上的 Check in,所以中文版的臉書就翻譯成打卡了。

當然,你不需要到餐廳、景點、教室或高鐵車站上班打卡,但是當打卡成為「我到了某地」的意思,我們也就習以為常。

而有出差或旅行經驗的各位讀者,無論到機場、到飯店,甚至參加大型研討會,我們都會「進行一個 check-in 的動作」,這時候,其實我們會翻譯成「報到、入住、簽到」的意思。

所以,本來 check-in 只是報到或簽到的意思,但因為打卡鐘的發明,把一張紀錄用的卡片放進那個時鐘「喀嗒」一聲,所以我們才把「簽到」這件事,變成了「打卡」。

那又為什麼過去的工作環境,從簽到(人有沒有到)變成了打卡(人何時到了)?

那就牽涉到哪些行業需要準時報到了。

別說產業,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就被要求要準時到校,遲到得受處罰或懲戒。

其實這件事我也覺得奇妙,學生缺席一定是因為學習動機不足、課程與學校沒有吸引力,或者家中有特殊狀況,為什麼懲罰的是學生,而不是沒有創造足夠動機的學校與老師?

當然,學生遲到會影響老師的教學(因為老師不想個別指導、重教一次),不過我們從小到大好像都是以「早自習」或「朝會」當作遲到時間標準的。學生遲到真正影響的是自己的學習,還有跟同學的互動,補習班都可以看錄影補上課,學校其實也可以比照辦理。

而早自習既然名為自習,幹嘛要管學生到或不到?朝會固然偶爾(真的是很偶爾吧)有重要事情宣布,但多數時候不就是排隊立正、唱歌升旗這等事嗎?學生不想參加朝會,一定是朝會很無聊、很沒意思,怎麼又要處罰學生了呢?

按照同樣的邏輯,其實很容易理解上班為什麼要準時,因為老闆要朝會、老闆要員工早自習、老闆怕開會時有人缺席。

可是,這些真的是好的上班準時動機或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嗎?

我不否認每天一早召開快速會議的工作型態可以快速同步團隊進度、凝聚共識。不過,現在最流行的是站立會議,十五分鐘之內速戰速決,超過半個小時的會議其實已經沒有意義。

而且,如果每天都會召開會議的團隊(不管快不快速、站著還是坐著,甚至開到趴著打瞌睡),需要打卡制度嗎?誰來誰沒有來,不是一目了然,清楚明白嗎?

喔,其實老闆想知道的是,他不在的時候,你是不是已經來了。

問題來了。

為什麼老闆需要知道他不在的時候,你是不是已經進辦公室了?

當然,有些行業,需要值班與交班,所以需要準確的掌握下一個接班服勤員工是否準時,例如軍警消防、保全警衛、急診室的醫護人員,以及機師、空服員、地勤人員,還有多數的餐飲服務業等。或者,你的工作型態固定規律,工作內容重複一致,所以工作時間的長短,就能化約成工作績效與薪酬(例如生產線的操作員)。

但是,對於多數上班族而言,你的工作只有你可以執行,也沒有人需要交班,為什麼你需要交代你在哪裡上班、你是不是在公司工作?

工作績效不是應該由工作成果來評估嗎?

準時上下班,唯一代表的是你準時出現在公司(甚至不一定在辦公桌前),那跟你的工作績效有什麼關係?

如果一個員工能有效率的把工作完成,甚至不用來公司或很少來公司,他一方面可以減少交通時間與地球資源(包括燃料與辦公室的水電)的浪費,二來可以更彈性的安排生活與工作的平衡,為什麼很少台灣企業提供在家工作或彈性上班(不是前述的彈性工時喔)制度呢?

顯然,多數的台灣老闆,都把員工當成時薪人員,或者按照工時計酬的操作員了。

但事實上,多數人並不是領時薪或按工時計酬的員工啊?

我真的搞糊塗了。

如果我們為了守時有效率,那就準時出席會議、統計出席人數。如果我們為了工作績效,那就拿出工作成果。但我實在找不出所有員工(好吧,至少非高階主管員工)必須一起準時抵達公司、坐在辦公桌前的好理由。

啊,大概是為了軍容壯大、場面好看吧?

我們是在上班,為客戶與公司創造價值,還是幫老闆打造朝會的場面?

啊,也許老闆要的不(只)是朝會,而是早朝百官入宮待駕的場面。

身為一個老闆,你是要員工上班打卡、恭迎大駕、隨傳隨到,還是要他的敬業態度、成就動機、工作績效?


---
延伸閱讀:

----
補充資料:

根據網友轉述:

「勞動基準法第 30條第5項係規定雇主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同法施行細則第21條復規定出勤情形應記載至分鐘為止屬強制性規定,其出勤紀錄設置,基於雇主指揮調度權之行使,不因工作地點不同而有所變動,亦有一定保存年限,避免突發事變,以維員工權益。立法目的在於勞雇雙方對於工時、工資、休息及休假等認定上易生爭議,致損及勞雇關係和諧,為使勞工之正常工作時間及延長工作時間記錄明確化,故課予雇主義務,以備作為勞資爭議之佐證依據,法律遂明定雇主應置備勞工簽到簿或出勤卡,並應記載至分鐘為止,以杜絕相關爭議。是以勞動基準法第 30條第5項雖未明定出勤紀錄之保存方式,惟解釋上應以正本保存,且該條規定係課雇主保存勞工出勤紀錄之義務。近年雇主因故意或過失,未依勞動基準法規定,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記至分鐘為止並應保存一年」

以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八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台84勞動二字第一四○六七四號函

事業單位於工作規則中規定上下班不打卡,加班如以呈報方式處理,雖無不可,但依勞動基準法第三十條第三項(現行移為第五項)規定仍應由雇主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

原來在台灣,公司不打卡會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