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Hack, Everything!

對於 Hacker 精神採取鼓勵或否定態度,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而在 appWorks,我們最敬佩也最願意投資的,就是 Hacker 的勇氣與執行力。


當豆漿燒餅店裡停著 TCR Adv Rabobank,有機蔬果店門口放了 GIOS 鋼管單速車,從捷運站出來的人們優雅地騎著 YouBike 離開,這是個全民單車的時代。

因為這一年來的三項運動練習比賽,我對於自行車運動格外關注,除了閱讀大量線上資訊,走在路上會留意路邊停的、路上騎的自行車,也格外會注意到相關的新聞與話題。

最近一則 YouBike 上武嶺的新聞,無論是否騎單車的朋友應該都有注意到。而事件的發展也讓我持續關注,例如廠商與政府單位在第一時間的態度:

「捷安特發言人劉麗珠表示,這名車友上周也騎Youbike,參加一日雙北認證活動(北橫加北宜)。他們事後檢查那部Youbike,發現煞車皮已磨光,踏板軸心也彎掉,發出不正常噪音,必須維修。這次去武嶺的車,恐也受損...

北市府交通局局長王聲威表示,未來擬修改會員條款與推出累進費率,騎越久費率越高,若不正常使用,造成車子磨損,也可求償,最嚴重就停權。」

這則新聞其實引起不少討論,包括從行銷的角度切入的這篇【武嶺超人幫Youbike行銷 北市府別把一手好牌沖馬桶】非常精準地提出:

「這世界上最棒的粉絲就是自然增長的粉絲,而最棒的廣告就是『自然發生』的廣告...

很可惜,無論是台北市交通局與捷安特都把焦點放在賠償的討論,從行銷的角度來看,簡直就像玩大老二時,別人一開始出梅花三,你就打黑桃二一樣讓人傻眼。」


而這個事件除了在臉書上被我轉載數次並加以評論,許多 appWorks 育成的團隊,也都同樣轉載與討論。例如:EZTABLE 創辦人 Alex 及 Fandora 共同創辦人 Adrian,他們並不一定都對自行車有興趣,但是我想許多創業者會關心這個新聞,可能是因為這個觀點:

「對於 Hacker 精神採取鼓勵或否定態度,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 IC Jan

其實除了佩服這位羅姓車友的體力之外,我想最值得敬佩的是,他勇於挑戰體制、打破框架的勇氣執行力

不管出發點是為了慶祝生日、挑戰自己,還是證明 YouBike 也可以上山下海,或者鼓勵其他車友勇於挑戰,其實我覺得重點只有一個,就是他真的做到了

對於這樣勇於挑戰困難,不會因為現實條件的限制而屈服,或者跳出一般思考框架、以行動取代嘴砲的人,一般人也許會稱為勇者或高手,在 appWorks 我們則稱之為 Hacker

「Hack 是問題的一個方案、一個任務,或是修理系統的方法;當這個方法不太完整、有點粗糙、甚至有點莫名其妙,但卻是有用的時候,就叫做一個 Hack。」

事實上,史上最成功的幾位創業家,包括 Steve Jobs, Bill Gates 以及目前最被矚目的 Mark Zuckerberg,無論是否是程式天才或商業高手,他們都自認為是 Hacker,或者具有 Hacker 的精神。

從我們經營 appWorks 三年多來、育成150 個團隊、投資16個新創公司的經驗中,最成功的團隊,都是一群 Hacker 的組合,例如最近剛上了 TechCrunchEZTABLE,正在跟天團五月天合作VideOhya 等等。

常常有人問我們,appWorks 到底給團隊什麼資源或力量,讓他們得以成長?

最近小全【矽谷不是個地名】所提到「成功取得appWorks的基因,你也不用拿appWorks的錢」,以及 VideOhya 的 David 【appWorks 就是你的生活】所說的「一個Team、一個合作夥伴、一個能幫助你的環境」,大概可以幫我們說明。

至於 appWorks 的基因是什麼?這個環境的核心是什麼?

其實就是...

Hack, Everything!

---
如果你想多理解什麼是 appWorks、什麼是 Hack,想參與這個生態系與環境,歡迎參加我們第七屆的創業育成計畫,或者直接與我們聯絡

延伸閱讀: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Get a Real Job, Kids!

投資也許能幫你賺錢,但不能幫你理解公司或產業。與其錦上添花,何不雪中送炭、捲袖助拳,參與其中才能體會杯水冷暖。



過去這一個多月,除了迎接我家的新寶寶誕生、重新開始奶爸生活之外,也回到我的兩個母校(台大、政大)參與幾場講座與演講,分享了過去十年如何從研究生活,走向技術創業與投資育成的歷程

活動當中,有不少學弟妹來跟我交流,也有幾位到 appWorks 跟我聊聊創業與投資的觀點,以及職涯規劃等議題。其中有些已經有在職經驗,正在尋求人生的熱情所在;有的濛濛懂懂,想要一畢業馬上創業;有的已經有股票或外匯的投資經驗,想問我如何投資新創公司。

最後一組學弟妹對於創投育成以及新創投資除了有興趣,也有一些相關產業經驗,但問來問去,似乎總從金融或投資角度切入,好像創投產業的價值就是創造投資人或創業者的財務收入,一直沒有感受到他們對於創投這個行業的本質「助人興業」的理解與認同。

可是跟他們多聊了一陣子後,才發現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還沒出社會就開始接觸投資工具,出了社會也從投資角度看產業,其實並沒有真的參與過公司的經營與管理,也自然不能體會「資源」對於新創公司的重要性。

但體會到這一點之後,我不免對他們這樣的經歷感到憂心。尤其,在名校優秀學生之中,不管是商管科系或理工背景,這樣的在學投資經歷,這樣的社會經驗起點,並不少見。

我在交談過程中,語重心長的對他們說:「Get a Real Job, kids!」

無論在學或一離開學校,就在金融圈或投資界打轉,也許會培養你對於總體經濟的觀察、對於產業分析的能力,對於數字邏輯的敏感度,甚至對於風險意識的建立,但是,這些經驗與能力,都無助於你「理解」新創公司的需求與挑戰所在

沒有在產業界(無論大公司、小公司、新公司、老公司)擔任過角色(無論是研發、行銷或者財務、營運),其實你不會對如何開設一家公司有概念,如何一再嘗試、直到找到可以成功的商業模式有經驗,也不會知道 hire 跟 fire 一個員工有多困難,更不知道面對投資人與員工,永遠有出乎意料的難題。

於是,當他們在投資新創公司或上市櫃公司的時候,只能從數字的角度,只能從資金的觀點,無法站在創業者或經營團隊的角度,思考並理解,一個投資人或一家創投公司,到底除了資金之外,還能提供什麼價值。

於是,他們就會以為,idea 很重要、money 很重要。就會以為,營收與獲利數字是自然而然可以預測並落實的。

但事實的真相是,A Great Idea is Nothing Without Proper Execution。資金很重要,但資源更重要。

而沒有執行力的團隊,既無法預測數字,更無法達到數字、修正數字,或者根據數字調整營運節奏與資源分配。

事實的真相是,投資無論是否獲利,不一能幫你理解你的投資標的。唯有加入產業,把手弄髒,你才真的能夠理解與體會,創辦公司與經營管理是怎麼一回事。

就算你要回到投資領域,也因為你有這樣的經歷與體驗,你將會更瞭解你的投資標的,更能夠投入適當的資源幫助它,才知道怎樣的出場能創造雙贏,而不是空有資金挹注能力與獲利機會而已。

沒錯,聰明人往往選擇最輕鬆的道路。但也唯有聰明人,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道路。


(圖片來源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