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創新與創業的關鍵,不是世代交替!

「創新不是『與眾不同』,而是『產生價值』;創業不是『熱情逐夢』,而是『精實專注』。 -IC Jan

大陸知名創業家馬雲(阿里巴巴創辦人兼執行長)在今年五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我說台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引來了不少關於人才、創新與世代交替的討論。

這些討論中,有些青年世代認為台灣目前的產業困境與經濟財政問題甚至於政府沒有競爭力,就是來自於世代不交棒、年輕人沒有舞台;也有人針對海峽兩岸的政治人物與產業界人士做了比較,圍繞在出身背景、時空環境與成功經歷的分析;另有些評論,則針對台灣的創業環境與教育改革提出了觀點。

我認為,其實台灣所面臨的世代議題與創新困境,全球各國都同樣發生;因為環境衛生改善與醫藥科技進步,許多國家的戰後嬰兒潮世代較上個世代平均壽命增加超過二十歲,而人口老化所衍生的社會、經濟、財政問題,不單是台灣,各國政府也同樣必須化解。但除了因為平均壽命提升,但退休年齡、福利制度與工作型態卻沒有隨之轉變所造成的各種社會議題外,台灣之所以會有創新與創業的困境,其實是來自於多年來製造業思維與面對客戶(而非消費者)的產業慣性。

台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有限,若沒有五十年來製造業創造了驚人的經濟成長與產值,也不會有其他如服務業與金融業等產業的成長機會;而製造業的成功創業家們,也都因此各霸一方,擁有財富、地位與影響力,並繼續主宰台灣的產業競爭力與資源規劃。但除了少數具有國際品牌競爭力的公司外,大部分的台灣製造業廠商,都還是以代工(OEM/ODM)為主要商業模式,除了習慣以價格破壞作為競爭方式外,也缺乏面對消費者與通路的經驗與習慣,並造就了台灣「製造實力強,行銷能力弱」的普遍現象。

這個現象,不單發生在製造業,因為從人才培育、產業資源到政策規劃都偏重在製造業,因此這樣的代工思維與行為慣性,深深影響了許多層面,也造成對於創新與創業的包袱。

創新,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創業,則是藉由創新來創造價值、並產生財富。但若我們的決策者與資源擁有者,都仍然習慣以「面對客戶」而非「面對使用者」的心態思考,我們將繼續處在創新與創業都不足的困境下。

要改善這個現象,並也不需要高喊世代交替或資源交棒。真正的重心應該是讓青年世代勇於創新、樂於創業,並且要教育創新、理解創業:創新不是「與眾不同」,而是「產生價值」;創業不是「熱情逐夢」,而是「精實專注」。

只要創新與創業的種子能夠繼續萌芽,讓學生與產業人士都能真正理解,不見得人人都應該投入創業行列,但是都可以站在不同角度與角色上協助或參與,那麼,世代與年紀也不再是問題,而是智慧與經驗的傳遞。

---
本文經編輯後,發表於聯合報民意論壇「鼓勵青年創業,擺脫代工慣性
---
延伸閱讀:
歡迎加入我的粉絲頁,一同分享對創新與創業的觀點。

3 則留言:

  1. 最近也常在思考這類的議題。
    台灣的困境是不是就在於一直快速複製過去成功模式的這種概念?

    昨天還看到新聞報導說,台灣的綜藝節目已不比對岸,歌手藝人紛紛參加對岸的節目。也沒辦法,資金不夠多,如果只是複製美國或日本的節目,怎麼可能比得過人家?我們能夠做的,可能就是重質不重大。

    另外,之前 Jamie 分享了一段 Seth Godin 在 Ted 的演講,提到現在的教育,是工業時代下的產物,學校猶如工廠,學生被塑造成可以被互相替代。我在國小服替代役這一年,真的深深的有這樣的感受,連在國小都沒有辦法開心長大,已經要面臨考試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台灣人,要談創新,感覺真的好困難好困難。

    回覆刪除
    回覆
    1. 別灰心,從自己做起。

      多數台灣人生活沒有目標,少數有目標的,也常常出於錯誤的動機。
      只要動機正當、目標明確,總有一天可以達到目的地。

      共勉之。 :)

      刪除
  2. 另一個問題,是目前的創業要求難度太大,一兩個創始人既要有idea,要有執行力,而且又要有這個機緣能遇到好的團隊。
    為什麼不能有一個更大更直接的平臺和環境,讓有創新idea而無執行經驗的人,和那些有執行力經驗但無idea的人,以及其他單純有技術的人,能夠隨時更容易地接觸和交流呢?
    我覺得,這樣才能讓社會釋放更多的創業的嘗試和力量出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