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自己養牛很重要

要成就一個產業,不能只投資產能,更要投資核心技術、人才與關鍵資源。面對新的產業機會與挑戰,我們必須要有新的投資思維。

圖片來源

三個月前,一篇關於台積電是否應該投資ASML的文章,點出了即便是台灣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也無法輕易做出是否投資上游與關鍵設備的決定。

如果從特定、單一公司觀點,或者投資人的觀點,也許專注本業是值得堅持的作法。但若從產業觀點,從國家高度,也許我們必須有不一樣的答案。

台灣過去三十年來,可說傾全國之力成就了製造業、代工業或科技業,但主要的資本與人力投資都放在產能擴張跟產品線的世代接替上,在設備業的創新與投資,明顯不足,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我們目前製造業的瓶頸與困境。

簡單的說,若只要生產牛奶,未必要自己養牛;但如果要成就畜牧業,開許多牧場,培養酪農與相關產業,就非得自己養牛。

過去幾年,我曾拜訪過一家台灣頂尖的機構設計與製造公司,對於他們無紙化的連續作業,從CAD到CAM只需要十天就可以量產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整組機構,感到佩服;但這家公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模具與加工機具,全部自己開發與組裝維修,不假他人,除了可以控制加工品質與工序,並且可以完全掌握交貨時間與排程,也難怪這家公司後來被全球前三大的同業收購,並且往更高端的國防、生技、醫療器材領域發展。

自己投資設備並成為企業競爭力的,在台灣不是太多,但多有不錯的成績。

這幾年來讓台灣政府與民間深以為苦的兩兆雙星產業,前面兩兆的半導體與面板產業,現在成了負債各兆的產業(所謂的兩兆傷心),而後面兩顆數位內容與生技,雖然有些起色,但也被業內人士自嘲是兩顆流星。

攤開前兩大負債產業的財務,其實之所以會鉅額負債,主要也就是在市場不景氣之下,產能嚴重過剩、但資本支出跟設備攤提都極高,因此無論怎麼精簡人力支出,也都是造成財務問題。扣除技術授權等無形資產,其實大多數的資本支出與攤提都來自機器設備,而這些費用,基本上全部都流入外國廠商(主要是美日韓德)的口袋裡。

景氣的高低起伏、全球經濟情勢與金融風暴也許都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但若在投資製造業的同時,政府與民間投資人也能把部分的資源投注在設備行業,也許在產業景氣反轉時,國家與民間企業就可以調節資源,並由於掌握關鍵技術與市場動向(設備業對於各行業動態與資本支出敏感度是最高的),提前規劃產業政策與技術投資,加速創新與研發下一個值得投資的技術核心。

台灣的科技製造業正面臨最嚴峻的考驗,全球與北美PC市場的成長率都出現衰退,而過去所投入在生產製造上的硬體設備與人才投資,都可能成為整體產業的負債。除了尋求下一個能創造價值的產業機會,把資源放再對的地方,找到對的關鍵數字,才是重點。

就算是行動產業與網路業,過去曾經以流量與會員數為投資重點,但現在投資人與經營團隊都開始關心並優化下載率或付費轉換率。

台灣的紮實製造業基礎與充沛的人力資源,也許可以轉換為新的機會。

但在投入資源開發牧場之前,讓我們好好思考,那群乳牛會在哪裡,並且好好照養牠們。

---
延伸閱讀:


---
歡迎加入我的粉絲頁,分享對技術投資的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