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創業,需要比賽嗎?

如果你是一個有理想、有創意,想創業、想討戰挑戰的學生,處於目前的台灣,有什麼機會與資源呢?

台灣其實有不少公民營機構與 NPO組織在從事創業輔導或獎勵,過去十年在台灣最著名的創業相關活動,包括了研華科技主辦的 TIC100競賽、台灣工銀 IBT WeWin 創業大賽、時代基金會 YEF (Young Entrepreneurs of the Future) 計畫,以及宏碁與天下合辦的龍騰微笑競賽;這幾個比賽活動性質上多少有些差異,我自己也有一些參與其中或長期觀察的經驗。

大致來說,TIC100最類似美國的創業競賽(如MIT 100K),會有獎金作為創業基金,而且會長達三到六個月,中間會有營隊活動與業師演講,並且會指派業師輔導青年創業家(以學生團隊為主),而台灣工銀比賽(我當過工銀內部評審)跟龍騰比較接近事業計畫書競賽,沒有太多輔導活動,兩階段評審之後,最後獲獎者雖然有獎金,但不一定會被投資;至於YEF比較像是一些美國創業輔導計畫(如SLP)在進行的型態,給予學員課程與營隊活動,並且會選出代表,赴美國東西岸(當然是矽谷跟波士頓,有時還有西雅圖跟華盛頓)參訪。台灣大部分的商學院與理工學院學生,其實在學校都會被鼓勵參加這些競賽,過往許多年,也有許多團隊從中脫穎而出,並且真的創業成功,或者正在創業的歷程中,繼續挑戰自我。

此外,許多政府機關或財團法人(如中研院工研院資策會生技中心),還有許多高等教育機構(也就是各大學院校)也都有育成中心與相關計畫,不過這類育成中心,通常是老師帶著學生開公司或技術人員團隊進駐,一般比學生團隊有經驗,不過同樣需要創業撫育,以及營管理及行銷業務等面向的輔導。

從學校到出社會這幾年,也包括在創投任職與創業歷程中,我曾經以不同身份參與過幾次創業競賽,拜訪過許多學研機構的育成中心,甚至在工研院育成中心的新創公司待過。我的觀點是,台灣不缺創業輔導計畫,但是缺乏的是有全球視野、在地經驗,並以全新(全心)觀點期待下一個世代的新技術、新市場的輔導機構及核心人員,同時更缺乏有經驗也有熱誠的產業人士投入(尤其是有創業經驗的青壯年中高階經理人),這是這些創業競賽與育成中心目前所遇到最大的瓶頸點(說穿了,就是「人」)。

因此,我希望在網路上開始經營一個社群,號召有創業與管理經驗、長期關注相關議題、有熱誠也有共識的一群伙伴,以互補而不是競爭的觀點及態度,協助台灣有心於創業的新世代,尤其在我個人長期關注與投入的生技醫材、潔淨科技、行動網路與數位內容等領域,藉由一些國際創業計畫或資源的導入,配合台灣已經開始的一些新型態創投育成機構(如 appWorksARDIC),可以帶入許多國際級創業家、創投家及產業前輩的經驗與資源,有機會讓這些青年學子與創業家,更快銜接國際軌道,並且拓展視野與企圖心。

因此,創業,不一定需要比賽或加入育成中心,需要的是決心、創意與執行力,還有適當的資源與管道。而有心幫助台灣下一代創業的朋友們,請與我聯繫,我正在架構一個創業與創投社群平台,一起推動台灣產業結構改革與創新創業之路。

5 則留言:

  1. 講到比賽~~~
    那我也要跳出來囉 獎金獵人裡面也有收集很多創業比賽
    http://bhuntr.com/match/detail/24495

    回覆刪除
  2. IC 終於開始 blog 了,歡迎!

    回覆刪除
  3. 教主身先士卒,傳教士當然要有樣學樣 XDD

    回覆刪除
  4. IC, 很高興你創造了這個網誌, 別忘了我們的創投 Prosperity Venture Partners 也做早期的投資,期待大家多多交流。

    回覆刪除
  5. 台灣創業環境真的越來越好了~
    感謝前輩的努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