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文字力與入場券


離開校園多年,在這幾年創業歷程中,也開始在學校兼任教職。十年前的一次面試機會,讓我進入了創投產業。而當初讓我取得這個機會的,卻是我的國文成績與作文能力。教師節前夕,我想要好好感謝我的國文老師。



每次演講開始對觀眾自我介紹時,我會說自己是一個助人興業的創業者,投入商管的理工人」。但其實進入創投產業,對當年的我來說,完全是一場意外。

也很多年輕朋友或學弟妹問我,該如何進入創投業?我往往回答說:「給自己幾年時間在產業界磨練,理解自己的專長、興趣與熱情所在,給自己一些挫敗的機會,然後觀察創投所需的人才是否就是自己。」

雖然覺得自己太早進入創投產業,也因此很快的離開並加入幾家新創公司,但我也必須說,如果沒有那幾年的創投歷練,我大概沒有辦法察覺到自己的不足之所在,發現自己對「助人興業」、「培育領袖」的高度興趣,並且有機會加入 appWorks共同創立過程

而讓我有機會在離開校園之後就進入創投業的,其實不是我的理工背景,以及當時我還不俱備的商管知識或後來的產業歷練,而是我的「國文」學科能力

什麼?國文?!

是的,十年前的一次面試機會,其實是因為一個家中遠親長輩的介紹。而這位長輩之所以將我介紹給誠信開發的李董事長,是因為我的國文成績。

當然,並不是因為我的國文成績優異,所以後來有機會進入創投業。

但是,當初我跟這位有著產官學研跨領域經驗、當時擔任某大集團要職的長輩第一次深談,是因為他需要找一位年輕朋友,幫他兒子進行一次諮詢。

這位建中學弟後來也成了我的台大理工科系學弟,但是當時升高三的他,所有學科成績都很強,唯獨國文成績不佳。這位學弟其實沒有語言方面的學習障礙,英語更是他的強項,只是不想背誦記憶國文科的那些古文作者、註釋、題解等,也對作文興趣缺缺。

於是,這位長輩聽說我的國文成績很好,作文跟表達能力也不差,於是邀我到他家中坐坐,跟他兒子聊了一下午,為什麼即便將來用不到,為了進入自己理想的科系,要把國文成績照顧好。

跟學弟聊完之後,我跟這位長輩請教了就業的問題。當時我即將面對博士班畢業之後的規劃,也已經錄取了一些研發工作機會。由於在一旁觀察我跟他兒子的聊天,這位長輩認為我的所學背景跟溝通方式,也許適合進入創投業或顧問業,於是幫我安排了一次跟誠信開發李董事長的見面。

後來的故事,就是我放棄了研發工作,選擇了完全陌生的創投業。其實當時並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行業,也對於人格特質與熱情的掌握度有限,但我選擇了冒險

回頭想想,也許當年沒有那次面試機會,沒有進入誠信開發,我有一天還是會進入創投業,但肯定不會如當年一般順遂,並讓我在最短時間吸收這個產業的資訊與知識。

十年前能夠取得創投業的入場券,部分是因為我的技術背景橫跨理工生醫,部分也是因為我天性喜歡與人接觸溝通,但是,我能夠有一次跟創投大老見面的機會,其實是因為我從小到大的國文成績,以及不斷磨練的表達能力。

也因為這些機會跟歷程,我才逐步踏上了自己想要的職場方向與創業人生。也因為不斷地練習在網路閱讀與發表文字,我才有機會認識 Jamie 並共同創辦了 appWorks,才能夠在網誌上不斷地分享個人觀點,也才有機會開始在 UDN 上發表專欄

教師節前夕,我真的要好好感謝從小到大的所有科目老師,當中,我尤其要感謝我的國文老師。因為他們,我才有機會拿到那張入場券,走上創投與創業這條路。

---
工商服務:

你即將離開校園、尋找工作機會嗎?或者想體驗新創公司的十倍速成長?

歡迎瀏覽【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網頁,也許你也會發現那張屬於你的產業入場券。

---
延伸閱讀: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教出創新下一代


過去幾年,我參與過數個新創事業、在 appWorks 育成了上百個創業團隊,對於創新與創業有非常貼近的觀察跟經驗,也對於成功創業者的特質有一定的理解與描繪能力;但身為兩個學齡前子女的父親,對於如何教出具創新力的下一代,我依然感到相當程度的好奇與焦慮。

美國的科技領域跟卓越企業向來以創新能力聞名於世,對於如何培育創新下一代,同樣也有學者專家感到好奇。近來一本 Tony Wagner 的著作 Creating Innovators,就是以這個主題為出發,訪談多位創新領袖與其父母師長,找出他們的成長歷程共通點,以及如何培養出這樣「創新人種」的家庭環境或教養方式。

Tony 在這本書中,訪談了數位科技產品經理、新創企業領導人與社會企業創辦人,發現這些創新領袖的家庭成長背景與受到師長的啟發中,都包含了三個重要元素,就是:「冒險遊戲(Play)、發揮熱情(passion)與懷有抱負(purpose)」。

(圖片來源:http://vimeo.com/37248618

相對於相對保守傳統的台灣社會、教育跟產業,這三個要素是非常有啟發性跟震撼力的。時報出版取得了本書的中文版權並於本月底出版,我很榮幸為這本【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寫下推薦序,希望能為各位讀者在閱讀或採購這本書之前,帶來一些動機與樂趣。


永無止境的創新,來自冒險、熱情與抱負!

近幾年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持續落後,尤其在政府效能、就業市場跟產業活力等指標上,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優質人力、持續的經濟成長與蓬勃的中小企業,都遭遇了各種瓶頸。產學之間落差日大、青年失業率節節攀升、經濟成長每況愈下,創業風氣與創新能量更是不如以往。產官學研各界都在尋求解方,從環境、資金、人才、法規等面向進行檢討,也逐漸將矛頭指向了「缺乏創新人才」的核心問題。事實上,也因為這些狀況,所以我在三年前共同參與了appWorks 之創立,希望培育台灣新一代的創業領袖與產業生態圈

反觀歷經2008年次貸風暴並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的美國,雖然遭遇了經濟衰退與就業低迷的危機,並透過三波量化寬鬆企圖刺激景氣,提振資本市場與整體經濟活力,但最終在今年底能有機會結束貨幣寬鬆政策、逐步恢復正常經濟與市場調節能力的關鍵,仍然是美國在過往一世紀所引領風騷、成就全球霸主地位的「創新」能力,而美國的經濟與科技實力也持續在全球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例如美國四大科技公司:Google, Apple, Amazon, Facebook,都具有非常強大的創新能量,不勝枚舉的創新服務或產品,包括:搜尋引擎與相關服務、行動裝置與應用市集、網路購物與電子商務、社群網站與粉絲頁面,都大幅度地改變了全球人類的生活,也提升了美國企業的競爭力,以及對人才與資金的吸引力。但更重要的,這些公司都顯現了美國企業與人才無與倫比的創新力。

本書作者Tony Wagner 是「哈佛科技與創業中心」第一位研究員,並擔任「蓋茲基金會」等機構的資深顧問。他歷經中小學至大學的教學與行政經歷,並著有《教出競爭力》(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等五本書。身為三位子女的父親與教育師資課程的教授,他對於「美國創新力由何而來、新一代的創新領袖要如何栽培」等主題感到好奇,並以此為題從事多年研究,最後將這些訪談紀錄與研究成果收編成書。

在這本書中,Wagner 訪談美國多位青年創新領袖與他們的父母師長,瞭解他們各自的成長環境、天賦個性與創新經歷,試著從家庭、學校與社會三個面向,並排除社經地位、種族背景與文化差異後,找出新生代創新領袖的共通點,以及如何培養出這樣「創新人種」的家庭環境或教養方式。

作者得出的結論其實不令人意外,但也非常具體而有參考價值。從大型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新創企業的傑出領導人到跨國社會企業創業者,無論出身中產階級或移民二代,這些創新領袖的共同成長背景,以及父母師長給予的指導原則,都包含了「冒險遊戲(Play)、發揮熱情(passion)與懷有抱負(purpose)」三個要素

身為育成一百多個團隊,投資了近二十家網路與行動公司的創投合夥人,我近身觀察數百位創業者與企業經營者,其中最成功的,都同樣具有以上三種要素。他們勇於挑戰現實、把工作當成遊戲,卻也在遊戲之中,投注大量的熱情與抱負,企圖改變世界、留下痕跡,同時也為使用者與客戶創造可觀的價值。

我發現,成功創業者與傑出領導人之所以難得,因為一方面他們敢與眾不同、勇於挑戰,但另一方面他們能理解群眾,積極入世。因此,創新不是僅僅創作出新鮮、新穎、新奇的事物,而是理解世界、觀察人群開始,能夠動手解決、親身嘗試,並且樂在其中、樂此不疲。此外,他們不畏懼「失敗」,把「挫折」當成常態,勇於犯錯、樂於修正的態度,才是這些創業者真正能夠成功的原因。

在創投身份之外,我還是兩個學齡前子女的父親,也不斷在思考與體會,如何能教導出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的下一代。創業精神未必是為了開創事業,並且與創新能力息息相關。雖然身為人父的時間不長,但已能體會「嘗試需要鼓勵、犯錯才能學會」的教育態度,然而,我們往往會因為生活經驗與習慣,直覺地想「教導、指正」孩子,而忘了給他們犯錯的空間與嘗試的機會,事實上,也就扼殺了他們(甚至是我們自己)的創新可能性。

創新的重點不(只)是「新」,而是「創」,勇於開創、創造價值與成果的「創」。

這本書也檢討了美國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對於學術過於投入、反而阻礙創新的現象,包括具有產業實務經驗、專注創新教學的師資無法獲終身聘,也持續遭遇學術同儕的排擠,而多數新生代創新領袖的效法典型,除了少數有經歷這類特殊教師的啟發之外,多數都是在業界實習或工作時遇到成功典範,而非從小到大的各級教師(當中不乏史丹佛、哈佛等名校)。

具有最高創新能量的美國都是如此,產學脫節嚴重的台灣,更需要好好思考。近年來國內在人才教育、產業創新、政府改造、經濟轉型等議題上,頻頻希望找到「新」的可能、「新」的機會,卻很少從價值與成果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出創新的機會,以及回歸初衷,到底為何創新、如何創新?

讓我們一起勇於犯錯,以冒險的遊戲精神,找出自己的熱情與抱負,共同為台灣創造一群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的下一代吧!

---
延伸閱讀: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具體而微的新時代

在這個流行什麼都微小的時代,微創業也成為一種流行的名詞。許多人把微創業當成小資本創業,但我認為,微創業是一個「動詞」,背後就是精實創業的核心,重點不是「省」而是「快」,因為微小所以靈活,因此可以快速地嘗試、調整,找到快速成長與成功的機會。



上個星期,受邀參加 TVBS 【Today 正經話】的節目,跟台大副校長湯明哲教授、遠見雜誌楊瑪利總編輯一同談談台灣的產業危機與創業趨勢,也聊到了微創業這件事。

其實不只是微創業,這幾年來,我們被一股「微小」卻「巨大」的浪潮席捲,從微電影微網誌、微創業,到小資族小確幸小日子,彷彿只要跟微小沾上了邊,原本苦悶或平凡的生活與事物,頓時「潮」了起來。

當然,也有許多產業先進與前輩不以為然,例如郭台銘董事長批評年輕人只想開咖啡館,或者如上週錄節目時跟湯副校長聊到,他認為微型創業是星星之火無法燎原,也對台灣下一代的未來不抱希望

其實,如同我在 appWorks 的合夥人 Jamie 聊過的【微電影、微創業、微創投】,其實許多人對於這些微小的趨勢有所誤解:微電影不只是電影,而是內容廣告;微創業不是小創業,而是精實創業;微創投不是代表資金少,而是投資的階段早

回到微創業的主題上。許多人認為微創業就是網路創業,但其實網路、行動、雲端,不只讓網路創業更容易、更快速、更微型,也讓所有新創企業跟中小企業都更容易開始與經營。

因為通訊環境、資訊載具跟運算平台的普及,以及傳輸頻寬跟各類服務的快速成長,消費市場跟開發環境都有截然不同於以往的變化。以消費市場而言,因為電子商務跟社群媒體的普及,長尾效應怪咖時代病毒行銷、內容廣告等主宰了新一代的行銷策略與活動;而以開發環境來說,雲端工具、數據分析、開放與免費平台的普及,也讓兼職創業、行動辦公室、先做出產品再成立公司等方式得以實現。

也就是說,在這個「微時代」,創業的重點不再是資金、設備、土地,而是團隊組成產業洞見市場開發能力,而是速度、效率、嘗試

這些市場趨勢跟環境背景,降低了創業的資金門檻,當然也讓競爭變得激烈。但既然創業的成本變低,失敗的機會成本相對也就變低,那麼,創業最大的價值,就不只是比較高的獲利期望值(其實整體來說,上班的財務期望值比較高),而是從挫敗中學習到的經驗

微型創業就是精實創業,重點不是「節省」,而是「快速」;「快速」地開發產品與市場,快速地理解客戶與使用者,快速地面對未知、進行調整,快速地失敗並找到成功的機會。

也因為要加速開發與嘗試的速度,新一代的創業,必須輕資產、重人才,因此需要的不是大量的資金跟重量級的投資人,而是輔導的創業資源與策略伙伴。

歷經了農業社會、工業革命,成長在快速變動中的時空背景,面臨轉型必要的台灣產業,我們可能是最幸運但也最有壓力的一代。但我認為,在中小企業向來佔台灣經濟產值很大比例台灣,微型創業絕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們不一定需要、也不一定能找到下一個千億企業,但如果我們能創造一個有上千家破億營收企業的產業,其產業影響力與就業人口貢獻,不一定比一家千億企業來得差,重點是會更靈活、更有活力!

下面連結就是我在【Today正經話】節目中跟「主張台灣要找到下一個千億產業」的湯明哲教授、遠見雜誌的楊瑪利總編輯一同接受夏嘉璐主播訪談台灣微型創業與創投困境的影片。

Today正經話 2013-08-16




延伸閱讀: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覺醒的力量

真正可怕的,不是激情,而是堅持。需要喚起的,不是熱情,而是覺醒。滴水可以穿石,白浪可以破岸。網路社群與社群網路,喚起了群眾,穿越了虛實,接下來,我們需要的,是溫柔而堅定,是內省與自知,是覺醒的力量。

白色十字要真相,廿五萬人送仲丘(圖片拍攝者:Jake Sun

昨晚,你上街了嗎?

廿五萬人。不可思議,卻也不讓我意外的可觀數字。

光是每次參加路跑,跟著一兩萬人在仁愛路上一同踏步、喘息,就讓我感到無比震撼。與十萬個、二十萬個人,一起舉起手機點燈悼念仲丘、一同合唱台版悲慘世界,那是多麼大的共鳴力量?!

因為家中有兩個要照顧的寶貝,一個要聽故事、帶運動,一個要定時餵奶換尿布,所以我沒有上街。但我也穿起白衣,在社區帶小朋友運動時,表達無言的追悼與參與。

但,我看到非常多的同學親友,帶著家人,甚至背著、推著學齡前的子女,一起參與這場公民活動,這場讓 BBCCNN 都快速即時報導的街頭活動,這場聚集時安靜、過程中平和、結束時乾淨的公民運動。

看著 Facebook 上一波又一波的現場照片與文字敘述,我很感動。曾經對政治高度期待、積極投票,卻又被兩個政黨輪流傷害,被媒體以族群跟顏色不斷劃分、切割,導致曾經彼此仇視,最後卻對政治無感、冷漠的廣大群眾,尤其是五六七年級們(就是昨晚上街的主力),又重新聚集起來,表達自己的立場,宣示群眾的力量。

這麼多的人聚在一起,這場沒有政黨力量介入的公民活動,大家要的是什麼?

有一些網友,認為這樣的活動,對目前無感的政府、無能的領袖,起不了作用。也有人認為,就算罷免了總統,難道繼位者就比較好嗎?所謂真相,真能靠修法就能得到嗎?

我個人的觀察是,參與活動的大家,要的是表達不滿,是追求公理正義,是告訴政府與媒體,我們願意站出來,為我們自己與下一代,表達立場。

光是這個行動本身,光是有「這麼多」人「站出來」這件事,就值得成為討論的議題與關注的重點了。

這代表了,長期被媒體與政黨操弄的族群切割、議題炒作、名嘴批判等現象,不僅被人民唾棄,也因為新一代網路社群力量的崛起,透過行動網路跟智慧裝置的即時推播,喚起了冷漠已久、冷感無力的公民意識。

於是我們發現,我們自己與身邊的這群人,大家不是對政治冷漠,不是對國家冷感,而是對這個政府冷漠,對這群媒體冷感

如同我在一個月前與馬總統對談後,深深的感觸:

「我們大部分人對馬先生的不滿,其實是對自己跟這個社會的不滿。我確實對馬政府不滿,但是真要我提出來現在誰能上台,哪個政黨比較好,我還真講不出來。所以,說到底,我們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勇敢,有一天,我們都必須承擔這些責任。」

所以,我一直認為,也一直相信,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一支蠟燭。(Better to light a candle than curse the darkness. )

就算我們輸在政府,就算他們言而無信,但是,有廿五萬根蠟燭,已經被點燃了。

這是個怪咖時代,因為瘋潮行銷,因為網路效應,社群的影響力只會越來越大。

網路,改變了社群,創造了昨晚,帶來了公民聯盟,糾集了廿萬群眾。但我們還要改變政府,更要改變媒體。

或者,創造新一代的政府與媒體,從我們自己開始。

覺醒,我們就會有力量。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原來,我們輸在政府!

跟馬英九總統對談創業與創新、針對創業與投資的法規鬆綁提出建言之後,等了兩個星期,昨晚終於收到行政院的回覆了(詳見文末)。

看了滿紙公文,套用馬先生常用的十六個字箴言,我的感覺是:「未曾溝通,依法解釋,官樣文章,毫不意外」!

到底,我們養出了怎樣的一群公務員、政務官,為什麼這群有著漂亮學經歷的好人,卻成就不了民間與產業所需要期盼的好事?

圖片來源:總統府網頁


過去幾年在聊到教育與人才問題時,我曾經提過問題「不是學歷高,而是經歷少」的觀點。而這幾年與公務機關打交道的經驗中,我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就是我們的官員們,無論能力與個性如何,從政生涯是否順遂,之所以跟人民或產業所需相背,問題不是(行政)經歷不足,而是(民間)經驗太少

沒有上過一天班或管過一家公司,其實真的很難理解產業界的心聲與需求;沒有創過一天業、帶過一個團隊,也同樣很難明白創業者或經理人的難為。

而我們的政府官員,多半來自學術機構、教育機關或公務部門(也就是來自產官學研四種職業中的後三類:官學研),這輩子多半領的是獎學金、政府計畫津貼與政府薪津(都是人民繳稅所養),很少從民間或產業界出身,當過上班族或老闆(繳稅供養軍公教的多數人),因此,對於中小企業與新創事業所面臨的困境,多數缺乏理解與同理心。

這幾年來,台灣的產業很悶,經濟很悶,教育跟產業脫節,經濟日漸衰退。因為投身產業多年,參與許多新創事業的創建、經營與投資,我發現,台灣的競爭力,不是輸在民間,而是輸在政府;不是輸在人民,而是輸在制度。

尤其是我們公務體系的考選與任用制度、激勵與淘汰機制。

這些年我們的經濟與產業,可以說逐漸落後於亞太地區的鄰近國家,不管是金融市場從沒贏過香港,科技產業似乎落後韓國,投資環境更開始輸給新加坡,我一直在思考,是我們的教育、產業、經濟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人民不努力?

經過許多次的會議,跟非常多不同部會與法人的長官討論後,我發現,台灣的行政體系,真的非常僵化,有心成事者往往有志難伸,渾渾噩噩者反而平安無事,而在位者更往往是政策僵化固化的主因

反觀香港、南韓、新加坡,公務體系非常積極,許多政務官甚至總統來自民間、出身產業,而不是像台灣過去的歷任民選總統與內閣成員,幾乎清一色都是出身公務機關,或者學而優則仕,來自產業或民間機構者寥寥可數。

為了徹底瞭解我國行政院與財經部會的首長背景,我做了一些功課,才發現,過往二十年的行政院長與財經部會首長,除了曾任經濟部長及經建會主委的林信義副院長及以及前任行政院長、曾任金管會主委的陳冲兩位具有產業經驗之外,全部出身官學研領域,也難怪這二十年來,我國的金融與經濟發展,不僅與產業界脫軌,而且逐漸落後鄰近各國。

而現任財經部會(經濟部、經建會、財政部、金管會)首長,以及過往三任的首長,全部出身官學研,甚至是血統純正、未出公門的公務員(如現任財政部長張盛和、前任部長李述德、現任金管會主委陳裕璋等)。也難怪每次許多產業界先進大老提出具體建議或創新主張,最後都被兩大(財金)管制部會阻擋,因為主事者根本沒有產業經歷!

過去我曾經提過,因為時空背景與缺乏激勵機制,現年五十歲以上之高等教育教師,多數沒有產業經驗,更遑論創業經歷,也導致了教育體系對創新、創業、產業等領域知識的不足及誤解,也讓產學之間的脫節日益嚴重,讓產業界喊缺人的同時,新鮮人卻必須擔心失業

而經過這一次總統對談與政院回覆之後,我更確認了,沒有產業經驗的教師,可能誤人子弟、無法創新;沒有產業經驗的官員,只會官樣文章、依法解釋!

所以,我發現了台灣的核心問題:人才的問題不是學歷高,而是經歷少。官員的問題不是經歷多少,而是沒上過班!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新加坡公務員的三不一沒有:「不考試、不是鐵飯碗、不排資論輩,做不到高階就沒有高薪」,以及薪資獎金與國民所得、經濟指標相連結的考核機制,並不是秘密,也被許多媒體報導與討論過,但卻從來沒有民意代表或總統候選人敢提出這樣的參考設計或規劃。

如同我在跟馬總統對談之後的感想之一,我覺得我們大部分人對馬先生的不滿,其實是對自己跟這個社會的不滿。在收到這次府院回應之後,我認為台灣的問題不是選誰當總統,而是如何改革這個政府,如何讓產業界人士進入公務體系,如何讓管理思維改變公務機關,如何把這些固化僵化的制度與思維砍掉重練!

----
附件

主旨:檢送行政院秘書長102年7月22日院臺財字第1020142185號函1份
*************************
行政院 財政主計金融處(財金處)
XXX  參議
*************************
行政院秘書長函(內容略)

與談者「之初創投」詹博士益鑑關於「創業及投資法規之鬆綁」之建言
1、技術入股緩課
2、取消股票面額、免驗資
3、緩課IPO(股票首次上市櫃)稅

權責單位「財政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之回覆如下:

一、有關技術入股緩課問題:個人股東以專門技術作價抵充出資股款超過成本部分,屬財產交易所得,財政部94年10月6日台財稅字第09404571980號令業合理規範,其未能提出成本、費用證明文件者,得按作價抵充出資股款之30%計算;又為進一步使技術入股課稅合理化,該部業於102年6月11日以台財稅字第10204568550號令釋略以,對於政府資助計畫所產出具前瞻性及關鍵性之新創技術,作價抵繳認股股款時,該新創技術之財產交易所得,得依經資助機關審認之成本扣抵相關費用。

二、 所提取消股票面額制度,乃係新創中小企業認為現行每股面額為新臺幣(以下同)10元規定恐造成其募資困難等事由,惟股票非公開發行之中小企業尚無適用「公開發行股票公司股務處理準則」第14條關於每股面額為10元之規定,爰其自可依需求及依公司法第156條規定,自訂其股票面額,俟公司發展至一定規模而擬依證券交易法辦理公開發行時,再依前揭準則規定調整其股票面額,故現行制度尚無阻礙新創中小企業之發展,爰有關無面額股票制度之採行與否,本院將審慎研議。

三、 有關初次上市、上櫃前取得,於上市、上櫃後出售之股票(以下簡稱IPO股票)緩課問題:
(一) IPO股票交易所得核實課稅符合量能課稅及稅收適足原則:創業或早期投資人經營企業有成,其創業及長期持續努力經營固為重要之因素,惟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提供良好基礎建設,設置專責單位提供中小企業創業育成、解決融資困難等各項輔導與協助。公司股票上市或上櫃後,創業或早期投資人出售原始持股或其他於上市或上櫃前取得之股票,可因股票轉手更為便捷及公司經營與財務資訊公開,致股價充分反映其經營成果與未來展望而有鉅額獲利。此時,核實課稅符合量能課稅原則,政府並可獲得適足稅收。
(二) 鼓勵長期持有上市、上櫃公司股票:IPO股票交易所得納入核實課稅範圍,並考量其風險性報酬及非經常性所得之特性,給予持股滿1年減半課稅(實質稅率7.5%)優惠。另為鼓勵創業投資人長期持有股票,針對上市、上櫃後繼續持有滿3年者提供再減半(實質稅率3.75%)優惠,已有效減輕投資人租稅負擔,尚不致影響投資人投資意願。
(三) 對中小企業之扶植,租稅優惠僅為其中一環
1、現行政府對中小企業之協助,除提供部分租稅優惠外,對於中小企業之人才培育、融資保證、經營管理、市場與產品之開發提供等,亦提供多方面之輔導或獎勵措施,均可有效促進中小企業健全發展。
2、中小企業之創業者或早期投資人,倘因公司股票上市或上櫃後股價充分反映其經營成果與未來展望,出售其原始持股而獲利,則有所得、有能力者適度繳納稅款,可對國家財政多貢獻一些心力。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人言可畏,君無戲言


這是個社群口碑可以快速創造品牌的時代,也是一個消費者就可以毀壞品牌的時代。品牌信譽或個人信用難以建立、需要累積,但毀壞卻只需要片刻。

馬總統,您真的讓我失望了。



最近看到一則有意思的文字,在闡述中文的奧妙:

有兩種人不談戀愛:一種是誰都看不上,另一種是誰都看不上。
有兩種人容易被甩:一種人不知道什麼叫做愛,一種人不知道什麼叫做愛。
這些人呢,都是原先喜歡一個人,後來喜歡一個人。


的確,中文是種強大的語言,不管是文法跟語意上的運用,或者是造字原理上。

舉個例來說,信用、誠信的「信」字,就很有意思。

人言為信,說了算數,說話算話,就是守信。

人有雙眼、雙耳、雙手、雙腳,卻只生一張嘴,可見老天爺要我們多看多聽多做多走,就是說話要小心,因為說了就要信守承諾,方為做人的基本原則。

連千百年前的儒家至聖孔子也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時至今日,在商場上、在職場上,最重要的,莫過於信用(不過政壇跟媒體好像不需要)。若把誠實納入,那麼「誠信」兩個字,更是一個人是否值得信賴、可以信任、讓人信靠,維持信譽的基本條件。

每次在分享創業與投資的經驗,我常會提到【創投想投資什麼?】這個議題,也就是「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與「值得信賴的長期伙伴關係」。

appWorks 之所以採用六個月的育成期間,就是希望跟新創團隊相互認識、培養感情,才能為下個階段可能的伙伴關係建立信任基礎。

而每次聊到品牌,我也會說:「品牌,就是帶給消費者品味,讓消費者信任,願意上門→回購→推薦,而成就一門生意」。

所以,一個人、一個產品、一家公司,若不能帶給使用者可以信賴的感受,那麼就不再是一個品牌了。

「瘋」潮行銷的這個怪咖時代,社群與網路上的口碑、評價,可以快速的累積粉絲、創造品牌,但也可以輕易的毀壞信任與客戶關係。

所以在這裡,我要鎮重的告訴邀請我參加十天前論壇對談的馬英九總統,您答應我一週內會由總統府回覆有關創業與投資相關法規的訊息,但十天過去了,我沒有收到任何回應。

君無戲言。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莫過於誠信。

無論您是台灣的領導人,還是全國人民的公僕,您,都讓我、參與論壇的聽眾、我網誌上的讀者,失望了。

雖然不意外,但請您記得「人言可畏,君無戲言」,我也會一直用這樣的態度,要求自己,要求 appWorks,跟我們所有育成與投資的團隊。

(CC創用圖片來源

---
(2013/07/17 更新)

7/17 下午接到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來電,以及行政院來信回覆:

「詹博士益鑑,您好!

一、 為總統府秘書長本(102)年7月12日華總一義字第10210040580號函送本年7月6日總統參加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舉辦之「青年就業:夢想起飛」全國巡迴論壇活動,與談者暨現場觀眾提問相關事,請本院於文到1週內惠處逕復一案。

二、 本案本院業以本院秘書長102年7月17日院臺財字第1020044211號函請相關部會於文到3日內研處具復,俟相關意見到院,本院將立即函復 台端,請查照。

行政院財政主計金融處(下略)」


也就是說,府方已經交辦行政院,而行政院承諾在 7/20 之前,會給我回音,請大家靜待後續消息。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別再詛咒黑暗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一支蠟燭。(Better to light a candle than curse the darkness. )



上個週末,有幸獲邀參與一場由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論壇,跟丹堤咖啡創辦人方淑宜總經理一同與馬英九總統對談,從創業者投資人的角度,聊聊「創新、創造與創業」。

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的這場論壇,與會者多是北部的區里長與青年志工會的幹部,也不乏一些青年學生,包括會後在TechOrange上做了追蹤報導的台大學生 Pan

對談的內容大致就如 TO 上這篇【政府如何促進創新、創業發展?馬總統:這我不熟悉,再請相關部會研究一下,一星期內回覆你】所報導的,而我這邊想聊的,是我準備這場對談,以及參與之後的心得。

其實共同創辦 appWorks 這三年多來,我跟 Jamie 已經不知道在多少機關學校與企業談過創業、創新、行銷、網路產業等等議題。光是我個人在過去一年,就參與超過四十場的演講、論壇跟評審活動,除了努力推廣跟交流創業相關的經驗,也希望能讓政府跟民間對於「創業」這件事情有感

也的確,這一年來已經有許多政府機關動起來,包括台北市政府的亞太創業中心計畫、國科會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甚至行政院提出了天使基金計畫等,都看到了政府開始關心並付諸行動。

不過,從這兩三年來的台灣經濟疲弱、產業轉型不易,到許多的網路產業事件,包括 Google Play第三方支付等,還有沸沸揚揚的十二年國教政策等,可以看到,台灣過去引以為傲、帶動社會與國家成長的「產業、教育、經濟」優勢元素,已經逐漸成為我們的弱勢。

聊個題外話。

最近 appWorks 招募了一批新的實習生,其中一位是來自深圳的優秀交換學生,擁有電子商務跟創業經驗,也對台灣的新創事業跟網路產業發展很有興趣,但最後在報到前夕,因為另一個可以回到廈門工作兩個月的實習機會而放棄前來。

雖然帶著掙扎,但這位優秀學生給我們的答案是:「在台灣就學一年,已經感覺到溫水煮青蛙的可怕,想趕快回去重新適應一下,以免失去競爭力。」

回到這場論壇。會前,我其實完全沒有想到在國家元首面前簡報與問答,是否需要緊張或怯場,反而是前一天的 appWorks Demo Day 的主持工作,跟後一天擔任台北市府創業輔導計畫的講師,讓我比較耗費心力準備。

因為這場論壇的分享與問答形式,在舉辦前的一個月,主辦單位就已經要求我跟方總經理提供準備提問的問題列表,以利總統府準備答案給馬總統回覆,這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所以我就準備了五個問題,其中幾個甚至是在臉書上徵求而來。

但也因為我知道這樣直接面對元首的機會難得,即便這是一場半公開、沒有主流媒體獲邀入場的論壇,我也決定要以「Hack Everything!」的精神,來「Hack President」一下。

於是,在上週六的論壇現場,經過了三位講者的輪流分享,我提問時,問了會前列表所沒有新興產業需要主管機關(例如改由未來的科技部來主管)、以及「創業與投資」法規鬆綁相關問題,包括:取消股票面額技術入股課稅證所稅 IPO 課稅等議題。

其實我知道總統一定無法在台上馬上回覆這些問題,也為了避免讓場面尷尬,所以我有先問了原先預備的問題之一。也因為所提的問題跟這場論壇主題高度相關,總統回答了「政府的確應該扮演鼓勵創新、創業的角色,但你說的東西我不太熟悉,所以沒辦法現在就回覆你,我回去請相關部會研究一下,一個星期以內回覆你。」

根據我曾經在台北市府服役(當時的大老闆就是馬英九市長),以及多年來跟公部門打交道的經驗,這樣的答案未必會有結果,但至少開始了一些關注的機會。事實上,我所提的幾個問題,這一年來我們已經透過很多管道與主管機關,不斷地疏通、協調,爭取法規調整與鬆綁的空間,但總是差了臨門一腳。

雖然不知道這次的 Hack 行動是否會成功,但我會繼續嘗試。

因為,不管台灣是否正在溫水煮青蛙,如果我們不主動點燃一根蠟燭,黑暗只會永遠跟隨我們。

補一下對談心得。

其實跟馬先生對談還滿有意思的,他可以舉出很多具體數字,並且很瞭解一些產業、經濟跟教育的問題,甚至可以講出幾個讓全場大笑的笑話。但是,沒有一個好的團隊、一個斧底抽薪的政府改造計畫,行政院長的好人選當總統是可惜了點。

然後,我覺得我們大部分人對馬先生的不滿,其實是對自己跟這個社會的不滿。我確實對馬政府不滿,但是真要我提出來現在誰能上台,哪個政黨比較好,我還真講不出來。所以,說到底,我們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勇敢,有一天,我們都必須承擔這些責任。

我還是會繼續批判政策、討論時事,但我會期待,我跟身邊的伙伴,當時間到來,責任落下,未必是在公部門,就算在民間,我們能夠一直不畏批判、勇敢承擔。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Charles Dick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