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04年創立至今,全球最大社群網站 Facebook 如此成功的要素,我認為有三:搬遷到矽谷、開放API 跟 動態更新等功能;但其中最關鍵的,其實是第一個因素,也就是矽谷的環境與資源,一個充滿活力的科技公司聚落與完整的創業生態圈。
圖片來源:WIRED |
今年5月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 Facebook,不僅擁有超過8億的註冊人數,去年營收與稅後淨利分別為37億美金及10億美金,使得上市估值超過千億美金的這家網路公司成為全球媒體與投資人的目光焦點。 姑且不論在上市後,員工與投資人拋售股票而造成的市值減損,全球網路使用者不分國籍、性別、年齡,從個人電腦、智慧手機再到平板等平台上,人們閱聽內容、瀏覽網路跟搜尋商品的方式,都大大地受到這家公司與各種社群網站的影響。
到底是怎樣的人格特質跟初創過程,讓這位在高中就開發過幾款熱門軟體、並拒絕了微軟等大公司的高薪工作機會,在進入哈佛校園後人稱電腦天才、但卻拙於社交生活的拖鞋技客 Mark Zuckerberg,成功造就了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站,並且如他在上市前致投資人書中所言:「改變了人類溝通的方式」?
那些年,臉書創立的故事...
電影與小說的內容,相信各位讀者都相當熟悉,也很容易找到相關資訊與評論,我就不再贅述。綜觀這段從2003年底 Mark 撰寫 Facemash 網站,2004年初 theFacebook 網站上線,到2005年中這一年半的初創歷程,其實已經抵定 Facebook 這家網路公司的格局。
雖然之後的幾次發展關鍵,包括開放一般非校園使用者註冊、開放應用程式介面,以及動態更新功能等,都為 Facebook 創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成長動力。但最為關鍵的幾個要素:經驗、專注、勇氣、執行,卻從一開始就成為這家公司的核心要件,也就是我今天所要談的,創業必備的要素。
在整個創業過程中,Mark 展現了高度的決心與執行力,包括願意犧牲學業、全心投入網站架設,也發揮了軟體開發經驗,這幾個特質,是即便擁有優異條件與家世背景的雙胞胎兄弟所沒有的;而從高中曾經拒絕高薪誘惑,到網站初期不願為了獲利而讓廣告干擾用戶,Mark 堅持自行創業的夢想、以使用者為核心的信念,這種堅持與勇氣正是他得以成功的另一個要素。
此外,Mark 雖有高強軟體功力並頗為自負,但他甘願將財務營運與募資先後交給經濟系學長兼投資達人 Eduardo Saverin 與後來加入的矽谷連續創業家 Sean Parker。雖然這個轉換並不平順,也引發了 Mark 與 Eduardo 這對好友間的背叛情愫,但若沒有 Sean 加入掌舵,並帶入關於創投的行業知識與募資經驗,以原先兩位共同創辦人的生嫩產業經歷,一定無法遇到像Peter Thiel (PayPal 創辦人) 這樣既有創業經驗又願意提供資金的天使投資人。
成就一個創業故事,往往有許多精彩的元素。以 Facebook 的創立過程為例,有背叛、抄襲、校園社群角力與商業糾紛等情節,但更重要的是,Mark與幾位曾經共事的伙伴,分別展現了不同的特質,並且全心為這個事業努力。
到底,臉書為什麼如此成功?
我跟我的合夥人 Jamie 曾經多次討論 Facebook 到目前為止如此成功的原因,歸結出三個最關鍵的因素:首先是很快把公司從波士頓搬到矽谷,讓技術人才與創業資源快速挹注,並得以先專注於使用者經驗的提升,而暫時不用顧及獲利壓力;第二個關鍵是開放API 的決定,讓 Facebook 由網站變成平台,快速拉開與 MySpace 跟其他社群網站的地位;最後才是打卡跟動態更新等功能,不斷地吸引使用者註冊與登入,並增加平均使用時間與黏著深度。
而在 Facebook 得以成功的要素之中,我個人覺得最難得的,其實是團隊組合與成員經歷,以及這些成員所帶來的資源,這兩項就是 Business Model Canvas 當中最常被忽略的 Key Resource 跟 Key Partner。
因為雖然技術能力與開發經驗難得,但畢竟許多創業者都有這些背景經歷,甚至是對特定需求與市場的深度瞭解;但是無論是開發產品或開發市場,都需要資源投入,以及有決心又有耐性的團隊成員與投資人,因此,若沒有 Edurado 的第一筆資金投入與營運協助、若沒有 Sean Parker 跟 Peter Thiel 的加入與投資,依據 Mark 當時的經驗與能力,可能會讓網站一開始就面臨財務壓力與長期的財務風險,或者必須配合廣告需求而改變使用介面,又或者遇到了過於重視獲利的投資人,導致網站完全走樣。
因此,創業者必備的要件,包括開發產品的能力與經驗、全心投入的專注與勇氣,還有互補共有的知識與技能。正因為每個人的能力與天賦其實都有限,唯有認識自己的優勢,例如身為技術專長者就要掌握開發能力,身為管理營運者就要能匯聚關鍵資源,在創業過程中尋找互補而契合的團隊成員與外部資源,才有機會創造一個偉大的事業。
同儕團體與生態系,是你最大的資源與力量
假設一群創業者與投資人,都很清楚自己的能耐與優勢所在,但卻不知道彼此在哪裡,也缺乏接觸與交流的管道,他們與對方合作並共同創造價值的機會勢必減少許多。
這也就是為何以創業及投資環境而言,矽谷優於全美國甚至全球其他個地方之處;即便是人才濟濟的波士頓、資金充沛的紐約,或者科技重鎮的西雅圖、休士頓,都沒有辦法跟矽谷競爭,因為矽谷有最多的科技新創公司群聚,彼此可以加油打氣、互通有無之外,矽谷有最多的連續創業家、天使投資人與具創業經歷的創投業者,因此成為一個完整的創業生態系 (startup ecosystem)。
也許,再給台灣十年、二十年,我們也未必能夠生出一家 Facebook 或 Google 一般的網路巨擘。但是,可能在既有的製造業與服務業基礎上,我們能夠耕耘出一片新的園地,給新一代的創業者一個交流與互助的團體,一個讓創業老鳥能夠協助新手、同時也能得到新知與創意的環境。
於是,兩年半前我們開始了 appWorks。歷經五屆的育成計畫,有了一些初步成果。
我們知道,路還很長。我們也期待,有更多人投入,跟我們做一樣的事情,無論是站在創投、育成、天使投資或親身參與創業的角色上。
而 appWorks 第六屆育成計畫就要開始,這次我們想邀請多一些創業老鳥們加入,除了給彼此帶來價值跟刺激外,也可以加速這個生態系的成長茁壯。
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有一百家上市的網路公司。
---
延伸閱讀:
這也就是為何以創業及投資環境而言,矽谷優於全美國甚至全球其他個地方之處;即便是人才濟濟的波士頓、資金充沛的紐約,或者科技重鎮的西雅圖、休士頓,都沒有辦法跟矽谷競爭,因為矽谷有最多的科技新創公司群聚,彼此可以加油打氣、互通有無之外,矽谷有最多的連續創業家、天使投資人與具創業經歷的創投業者,因此成為一個完整的創業生態系 (startup ecosystem)。
也許,再給台灣十年、二十年,我們也未必能夠生出一家 Facebook 或 Google 一般的網路巨擘。但是,可能在既有的製造業與服務業基礎上,我們能夠耕耘出一片新的園地,給新一代的創業者一個交流與互助的團體,一個讓創業老鳥能夠協助新手、同時也能得到新知與創意的環境。
於是,兩年半前我們開始了 appWorks。歷經五屆的育成計畫,有了一些初步成果。
我們知道,路還很長。我們也期待,有更多人投入,跟我們做一樣的事情,無論是站在創投、育成、天使投資或親身參與創業的角色上。
而 appWorks 第六屆育成計畫就要開始,這次我們想邀請多一些創業老鳥們加入,除了給彼此帶來價值跟刺激外,也可以加速這個生態系的成長茁壯。
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有一百家上市的網路公司。
---
延伸閱讀:
---
除了申請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你也可以關注第三屆國際台北創業育成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