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發問的技巧

除了演講與簡報技巧之外,台灣學生與多數聽眾的發問能力也有很大進步空間。舉手發問其實沒那麼難,只要掌握一些方向與招式,其實人人都可以變成發問達人,得到交流的主動權。




半年來除了許多演講之外,也參與許多的簡報評審,並在 appWorks 聽過非常多的創業者經驗分享與上台簡演練。

除了我提過的簡報技巧之外,我發現,在大多數的演講或簡報場合,台下聽眾的參與度明顯不足,尤其是不愛發問,或者不會發問。

許多人會想,我已經花了時間、甚至交了報名費坐在台下聽講,為什麼還應該要舉手發問,這麼丟臉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啊?

師者,重在傳道與解惑

當數位內容的錄製與播放越來越普及,「授業」已經不該是教育場所的重點。教學如果只是單向的傳播知識,還不如放數位教材或聆聽線上演講。

人與人面對面最重要的是「互動」,師生之間與同儕彼此,若沒有互動,其實沒有必要上學,老師也不需要到學校授課。

同樣的,聽一場演講、參加研討會,若沒有與講者互動,你其實白白浪費了「到場」的最大誘因。

老師與講者到學校或現場,最有價值的其實是直接回答學生或聽眾的問題,並且根據知識與經驗給予解答,也就是「傳道」與「解惑」。

反之,如果你每一次聆聽現場演講或課程的時候,都能問講者一個好問題(雖然不見得會有你要的答案)、從對方上學到你所不知道的事情,那麼你會得到最大的價值。

簡報與演講的關鍵要素

好,如果發問有這麼重要,這麼有價值,對於缺乏發問習慣的多數人說,那麼,該怎麼發問呢?

首先,你要掌握一場演講或簡報,重點其實只有三個:「結論、推論、證據」。

精簡有力的簡報或演講,會先給你摘要跟背景、動機,然後是主要的論點,接著陳述背後邏輯,最後補充數字或圖表做為佐證。

研究報告或商業簡報,比較會遵循上面的三個要素與順序。當然,也有一些演講採用講故事或說笑話的方式,先導引聽眾的情緒,或誘發你的好奇心,但講者最後都是要說服你,他的某個觀點或產品值得採信,或者他的分析具有參考價值。

發問,也有方向與招式

明白了簡報三要素,坐在台下的你,只要掌握方向與招式,就可以輕鬆出招,當個發問達人。這些方向與招式就是「正、反、前、外」、「多、問、學、伸」。

所以,如果你認同講者的論點,但是覺得沒有給你足夠的推論或證據,讓你覺得不清楚、不明白,你可以請講者補充更多的細節,這就是要求正面補充

如果,你跟本不認同講者論點,你可以提出不同意的觀點,並且請講者評論。如果你能夠照著反駁金字塔(不同意的七個層次)當中最高的三個層次,那麼你會贏得講者與現場聽眾的尊敬。這是反面發問

如果你完全認同講者的論點,也覺得推論清楚、證據充足,你可以問問講者如何得到這樣的成就、進行這樣的研究、達到這樣的程度,並請教在之前的人生,他如何變成現在的樣子,有沒有什麼值得聽眾學習地方。這就是往前學習

最後,如果你覺得講者講得不錯,但結論或推論似乎不是很完備,你可以請教在這個題目上,有什麼例外的可能性,甚至請講者推薦其他的講師,一來測試講者的器度與深度,二來可以讓所有聽眾受益。這是向外延伸

發問,讓你掌握人生

既然到現場的價值在於互動,不管是否收費,不要白白錯失你向講者提問的機會,不管交流的結果是他給你一個好答案,還是你給他一個好問題,雙方與其他聽眾都可以學到更多。

還有一種,如果你覺得台上講者完全照本宣科、不值得一問,那麼你應該直接走出講堂或教師,不要浪費彼此的人生。

人生最寶貴的也最公平的,不是金錢,不是物質,而是時間。參與一場簡報、演講,不管對講者或底下聽眾而言,都是非常珍貴的機會,一群人聚在一起花時間互動,唯有問答交流才能發揮這種場合的最大價值,而且,唯有自己舉手,你才掌握了創造價值的主動權。

---
延伸閱讀:






4 則留言:

  1. 通常的狀況是,問了一個有一點點銳利的問題,演講者就打迷魂仗,然後其他聽眾投以"你來破壞和諧"的眼光,之後所有人發問方向就從此定調為吹捧大賽。

    回覆刪除
  2. 還有另一種情況,講者會回:這是你們法律人的專業,我不想討論
    哭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