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人人需要好教練



當我們談到教育時,總不免以「家長、學生、老師」做為主體,把「學校跟教室」當成場景,試著翻轉這些角色定位與空間型態,從使用者的角度談教育。但若把教育的目標訂為培養「終身學習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其實教育影響最大的不是在學期間,而是離開學校之後的人生。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關注創業議題多年之後,我不僅關心高等教育,也參與實驗教育的推廣。因為沒有習於創新的青少年,就不會有勇於創業的成年人。

但除了老師跟家長,我發現有一個角色與功能在教育體系或職能賦予上,其實被多數人忽略,就是「教練」。

由於多數台灣學生不被師長鼓勵參與體育或團隊項目,所以我們的校園生活裡除了級任導師與專任老師,頂多只有教官跟主任。即便是運動或音樂課程,也只有對這些課程與專任老師的無感甚至厭惡。

因為熱愛運動與音樂,我從小到大參加許多運動項目訓練跟室內外管樂團,接觸過許多教練。長大之後才發現,教練跟老師其實很不一樣。

首先,老師的指標是學生成績,教練的目標是選手成就。師生之間未必沒有情誼,但教練與選手之間更需要默契與信任,甚至有專屬關係,才能在場上發揮平日訓練成效、達成設定目標。

事實上,人生需要的各種教練,遠比學校老師多很多。

從呱呱墜地、爬行走路、哇哇學語、習字讀書,父母扮演的其實不是老師,而更像教練(但未必自知)。駕車考照需要教練,浮潛滑雪需要教練,開創事業跟經營管理也需要教練。

只是,我們是一個熟悉老師、卻對教練陌生的社會。

教練除了專業知識與教學技巧,更要豎立典範與建立信念。能看到學員的盲點,適時給予指導,又要能適度放手。要有豐富的場上勝負經驗,有系統策略與攻守戰術,更要伯樂識得千里馬,栽培後進勝過自己。

在創業領域,最好的投資人或外部董事不僅是創業者的好友良伴,更應該是個好教練,傳授創業經驗跟商場心法,教學相長也彼此砥礪。科技創業團隊與專業經理人尋求教練協助或成為後輩的教練,更是矽谷文化的一部分。

在產業變革與世代交棒的此刻,要傳承的不只是經驗與知識,還有典範與信念。願我們都能找到人生各階段的教練,也都能成為別人需要的好教練。

(圖片來源,本文經編輯後,刊登於今周刊1022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