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我們缺的是空間還是時間?

半年裡我走訪五個國家、八個城市,感受到東西方創業者與自造者最大的差異,不是科技背景與語言文化,而是養成方式與創作心態的不同、而是對於生活與生命的本質理解完全不一樣。如果說創業最重要的是資源不是資金,那麼對創意跟創作來說,重要的到底是開放的空間,還是開放的時間?



行萬里路,只為了理解創新

上週末在深圳所舉辦的創客週、創匯節(Maker Faire)聲勢浩大,許多台灣創客界的伙伴朋友都到了對岸;在同個時間,我也很榮幸受邀參與由美國在台協會(AIT)與美國創新中心(AIC)所共同舉辦的自造者革命論壇,除了跟創客運動的發起人戴爾‧多爾蒂(Dale Dougherty)舉行視訊演講對談之外,也跟行政院蔡玉玲政委、天下雜誌副總編輯李雪莉等人,一同對談台灣創客運動及相關的教育、產業與環境等議題。

過去兩年,AppWorks 有越來越多的硬體創業者跟物聯網創業團隊加入,我們上週剛舉行的 Demo Day #10 當中,也有將近一半團隊發表的是軟硬整合服務或產品。因此,對於從創客到創業,還有全球物聯網的發展,我花了許多時間觀察與研究,也在上半年去了許多國家,學習並理解這股硬體創業風潮與物聯網產業的趨勢。

除了參加許多國際會議跟活動(包括 CES2015IOT World 2015Maker Faire Bay AreaConnected Conference、 Echelon Asia Summit 2015 )之外,我也在深圳、廣州、矽谷、舊金山、巴黎等地參觀許多創客空間、硬體加速器(如 Haxlr8r)跟大企業(WeChat, TCL, Tesla, Netflix 等),到佛羅里達跟洛杉磯參訪居家保全跟自動化系統公司,在新加坡跟亞洲團隊與投資人會面,並擔任講者分享台灣的硬體創業風潮與物聯網產業機會。

近八萬公里的飛行距離,近兩個月不在台灣的日子,數十次國際交流與對談的機會,並在差旅之間融入當地,感受不同國家城市的工作與生活步調,讓我重新對台灣的創業、創客、創意型態,有了更多的思考與體悟。

我發現,即便我們投入許多資源鼓勵年輕人創業,經營許多創客空間,也持續在學校推廣創新、創業,但關鍵是,我們是否真的有「創意環境」。

什麼是「創意環境」?

在巴黎與舊金山,我花了不少時間,在這兩個美麗而富有創意的城市裡行走、路跑,並觀察當地人如何生活、運動、工作、創業,甚至還參加了一場路跑活動。關於這兩個城市吸引人的舊金山灣風光塞納河畔景致就不多說,舒適氣候、美酒佳餚、宜人環境跟美麗街廓更是讓人醉心留戀,但讓我感觸最深的,其實是這兩個城市居民生活的時間感

你不會說舊金山或巴黎人慵懶,但你也不說他們匆忙。你不會說他們科技先進,但也絕對不會庸俗保守。這兩個城市充滿了人行步道、咖啡雅座、歷史古蹟、博物館、手作市集、碼頭與河岸,到處都可以看到創意跟創造力。

那種閒適的自信、閒暇的時光、閒散的對話,對「生活」而非「生存」的追求,不說台灣,在整個東方國家或社會裡極為少見。

靈光一現的創意,該是在這種環境下才會出現。

東西方創客的差異:為自己還是別人

此外,在 Maker Faire 發源地 San Mateo 所舉辦的灣區創客嘉年華(據稱今年有十四萬人參與兩天活動), 也充分感受到東西方創客文化的差異。

什麼樣的差異呢?

無論是參與展示的創客,或是幾乎都帶著小朋友參加動手做的觀眾們,你會感受到他們真心的為了自己而創造

那種 Making for Fun 的精神與態度,幾乎不存在於東方的文化跟生活理解當中。

如果我們問自己,問這些兩岸的創客們,What are we making for?

我們大概會得到 Making for Money 或 Make for Living 的答案。我們幾乎都是在設計、製造、生產那些(我們以為存在的)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但卻很少人只是為了好玩

這就是生活方式跟「時間感」造成的差異。

效率,讓我們失去了什麼?

沒有錯,在萬事講求快速便利的東方(想想我們領先全球的 24 小時、5小時電商快遞),我們會嘲笑歐洲或美國的政府效率低落,做生意、看醫生都很花時間,工作時間很短、放假天數很長,甚至說我們哪有「那種美國時間」?

但或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那種美國時間,所以我們也沒有那種美國創意/創客/創業。

不說美國人,連我上個月在矽谷參與的一場台灣人聚會,到場的三十多位台灣年輕人,都在灣區工作或求學,但每一個都有 side project,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創業主題與正在進行的專案。

這些年輕人的求學經驗跟言語談吐,跟十年前我的同學們也都差不多,但十年來我的同學們幾乎都在大企業裡忙得昏天暗地、沒日沒夜,這些在矽谷頂尖公司工作的年輕人卻一個個都開始(兼職)創業。

這顯然不是聰明才智或文化背景造成的,而是工作方式與生活型態所造成的。

如果我們沒有休息、放空、獨處的時間(與空間),怎麼可能會有質量俱佳的創新創意?

時間,比空間更重要!

美國的創客文化除了源自於車庫空間跟凡事自己來的 DIY 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們有那個時間,那個讓小孩跟大人在求學跟工作之餘,都有閒暇時光、可以「做點自己的事」的機會與習慣。

反觀我們呢?不說用課程、才藝課、安親班把學齡兒童們的時間填滿滿,大人們在上班之餘,大概也只剩下睡覺跟吃飯的時間跟力氣。

亞洲人的工時長、工作環境普遍較差,顯然不是聰明才智,而是文化跟文明的問題,也是社會、國家與產業競爭力的問題。

我去年有幸推薦的一本好書【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提到,創新三要素包括「冒險遊戲(Play)、發揮熱情(passion)與懷有抱負(purpose)」。

當我們一代傳承一代,忙著工作、忙著上班、忙著送小孩到安親班、忙著繳清房貸,我們怎麼可能會有冒險、熱情、抱負的精神與態度?

當政府跟學校跟隨民間腳步,也蓋起一個又一個的共同工作環境、創客空間,我們真的在解決關鍵的問題嗎?

我們要繼續把薪資低廉、工作努力、過勞超時當成台灣的優勢,還是變成繼續矮化自己、阻礙成長的絆腳石?

從我們自己在 AppWorks 培育超過兩百個新創團隊的經驗來說,經營創業加速器並協助團隊成長的關鍵,並不是提供空間,而是共同相處的時間,以及所建立的默契、信任與共同的文化與價值觀。

---

延伸閱讀: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