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學習的理由



讓孩子參與實驗教育、成為體制外教育家長一年半,我們逐漸發現,即便是參與具有規模與多年經驗的共學團體,自學跟實驗對象其實不是孩子,而是全家人。因為從踏出體制的那一刻,這就是一段沒有標準答案、行程與終點都未知的旅程。

當孩子的學習歷程,不再被課本、考試、作業、安親班與補習填滿,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建構孩子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而不僅僅是如何填滿生活與學習的時間片段。當父母的責任,不再是督促孩子把書讀好、把功課做完、成績弄好,什麼才是學習的最佳方式,什麼才是學習的理由?

八年前的2009年,宜蘭人文中小學的一群八年級生,經過沒有分數與排名、廣泛探索自我的多年學習歷程,卻必須面對基測與人生的重大抉擇,要繼續保持原有專長與興趣,還是為了升學與職業選擇,走回傳統擁抱體制的路?

身為當中的一名學生,當時只有十四歲的楊逸帆,決定拿起攝影機拍攝《不想考基測(後改名為《學習的理由》)》紀錄片,記錄同學朋友們的升學準備過程與心中轉折。

去年有機會觀賞這部影片,隨著片中孩子在準備考試與面對分數時的心態轉變、行為調整,對自己與未來的焦慮、質疑,以及因為個性與家庭背景差異,造成選擇基準點的不同,相較於我們當年在升學路上的單一標準、沒有疑惑,讓我不斷反思,什麼是這個時代,既能塑造自我、培養興趣又能融入群體、銜接職涯的學習模式。

多年後的現在,隨著十二年國教跟實驗教育法上路,體制外學習的路變得寬廣,過往多數落實在小學階段的自學型態,現在已經逐步開展到高中時期;在中產階級價值觀相對保守與傳統、公私立學校競爭激烈的台北市,也出現越來越多的自學家庭、共學團體與實驗教育機構。

無論政府與民間,從公辦民營到群體自學,新型態的教育翻轉與自學模式,也開始攪動體制內的教育思惟。但對於多數人來說,自學與實驗教育還是非常小眾、相對陌生的東西。進入實驗教的機會成本與實際費用,仍然比體制內高出許多。

但無論是否跳出體制,在這個世界變動越來越快、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的時代,「自主學習」將不只是孩童階段的能力與經歷,而是我們一輩子要面對的課題。找到學習的理由,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圖片來源,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今周刊1076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