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獨處的必要

成功者善獨處,知己而能識人,律己且能容人,往往孤單卻不寂寞。平庸者隨波逐流,不知己之好惡與心之所向,人群裡依然寂寞。


鄉愿與從眾

亞熱帶的台灣,是座擁擠的島嶼,有著熱情的人民、激情的社會。

遊歷北歐多年、創辦北歐櫥窗的好友 Jack 曾說:「台灣社會像是個大金爐,許多現象跟議題都快速燃燒,也快速熄滅;北歐社會則像懷爐,燃燒不曾灼烈,但溫度卻能持續很久。」

有人覺得台灣社會鄉愿,有人說是民粹主義高漲,但我覺得,除了我們的教育與生活裡缺乏「品味」教育,其實也是因為人口密度過高,以及從小被灌輸的同儕相仿、從眾主義有關。

前兩天,一篇關於尾牙不要再叫員工表演的文章引起許多轉貼與討論,多數集中在台灣企業的「無限責任制」;但我另一位社會觀察家好友 Sting 的分析,卻格外讓我有共鳴:

「獨處文化是說話能耐的一種來源,我認識的有趣朋友們,除了豐富語言與閱歷,更重要的是,他們常常能享受獨處(獨處未必宅宅),似乎是其省思、反芻、更新自我的重要機制之一。

我們不鼓勵獨處,卻也不喜歡落單,在各種誘因與(想像的)壓力下,眾人只好出席年復一年的哎喲尾牙...年復一年寄望主持人喊出的號碼,就在自己手上『一卷在手,希望無窮』的抽獎單上。」

撇開尾牙表演,就算是上台簡報,我們也很喜歡湊熱鬧形式的情境劇,或者看似分工實則讓聽眾分心的輪流上台,而不是真正能形塑領袖與團隊的個人代表簡報型態。

獨處的功課

說到底,「獨處」這門功課,在台灣,談得太少。

奇怪,人不是群居的社會動物嗎?獨處如果這麼好,浩劫重生的主角幹嘛還弄來一顆微笑的威爾森?前兩天,我不是才在談團隊跟伙伴的重要性嗎?

當然,人需要群體,需要社群,需要說話跟溝通,甚至需要舞台;所以我們才有 Facebook,才有 Whatsapp,才有 Instagram。

我們也當然需要團隊與伙伴,彼此支持工作與生活,一同朝著夢想而努力。所以我們才有生態圈的需求、才想要創立 appWorks

但是,獨處對於領導者跟管理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這些領導與管理的對象或標的,未必是指企業跟組織,也可以是對自己的生活、心思、人生,或者家庭、事業的方向與型態。

因為,唯有透過獨處,人才能聆聽自己心中的聲音,發現那些微小卻重要的潛意識,並且鍛鍊思考的能力,產生決策的靈感,以及相信直覺的習慣。

在日常生活或企業決策上,大部分的抉擇(Decision Making)都可以依賴理性的分析,但是越是重要、影響越深遠的決策,往往必須要靠直覺;但真正「可靠的直覺」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必須能夠聆聽自我內心,才能發揮效果。

我認為:善獨處者,才懂與人相處;徹底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掌握人性。而領導需要智慧跟勇氣,管理需要策略跟執行;前者來自獨處自知,後者依靠識人用人。

獨處,其實很簡單

沒有獨處經驗或者不常獨處的人,也許會問,獨處時該做些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閱讀、旅遊、攝影、思考,還有規律的個人運動(如:單車、游泳、路跑、瑜珈等,或者參加鐵人三項.. XD)或寫作,都是很好的獨處方式,也有人選擇禪修或打坐、冥想

其實,只要每天給自己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關掉你的電視跟電腦,丟開手機與平板,去他的臉書跟電子郵件。

好好跟自己相處,聽聽你心裡對於現在生活、人生、家庭、事業的感受。問問自己:「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要的嗎?」「我的人生,是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的家人與團隊,我身邊的人,是否因為我而過得更好?」


成功者善獨處,知己而能識人,律己且能容人,往往孤單卻不寂寞。平庸者隨波逐流,不知己之好惡與心之所向,人群裡依然寂寞。


但願你我,都能學會獨處這門功夫。

(Creative Common 授權影像來源
---
延伸閱讀:
---
想知道更多創業者的心法?歡迎申請 appWorks 第六屆育成計畫

3 則留言:

  1. 版主..您此篇 太貼切..
    謝謝你 分享 ..

    回覆刪除
  2. 版主您好,謝謝您寫出此篇文章,向您借分享,感恩:)

    回覆刪除
  3. 很棒的文章與觀點 !
    創意的來源絕對是來自獨處
    讓自己身心留白,才有靈光乍現的時候。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