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動機比目標更重要


「有些人一心一意追求卓越,卻不知不覺把資源分配在短期可以看到成就的事情上。你或許可以明白說出你的人生策略和目的,然而,如果你的資源分配並不相符,說什麼都沒用。如果不能落實,所有的策略都是空談。」- Clayton M. Christensen

圖片來源

最近拜讀「破壞性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的新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有很深的感觸與收穫。

克里斯汀生的人生閱歷豐富,原本立志當《華爾街日報》的總編輯,卻誤打誤撞進入管理顧問行業,也成功創業過,後來發現自己對教學與研究的熱情,成為科技管理領域的標竿人物,不僅著作豐碩,也影響了許多產業與公司,還投資了不少新創企業(包括 appWorks 所育成投資的 EZTABLE)。

然而,這幾年來歷經心臟病、癌症、中風,他對人生有了更多的體悟,也發現「破壞式創新」理論不僅對企業有用,對個人的人生管理,同樣深具啟示;他把這些想法集結成書,也曾在 TEDxBoston 演講這個主題(非常建議大家觀賞這段影片)。

其實,這本書要談的只有三個問題:「如何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如何擁有美好的家人、朋友關係?如何堅持原則正直一生?」

我覺得,這些問題,是所有人都應該拿來檢視自己,無論是上班族、教育家、投資人或創業者,都可以好好想想。

而從這本書中,我感受最深、收穫最多的關於「動機」的重要性。

對個人、公司、政府而言,薪資、營收、經濟成長是目標、是誘因,不是動機。唯有動機才能造就對的事情(Do Right Things),否則動用再多誘因、設定再多目標,也只是在把事情做好(Do Things Right)。

如果成就事業是一趟旅程,那麼目標是距離、誘因是燃料,但是動機才能決定方向。缺乏動機、方向錯誤,政策制訂跟創新創業都只是迷途鬼打牆、瞎忙白努力。

回到我最關注的主題,創新與創業上。

創業,應該要有動機跟目標,還要有資源(主要是核心團隊)。如果沒有想清楚你為什麼創業(自己想要什麼)、要創什麼業(解決什麼問題)、能堅持到什麼地步(決心與承諾),即便市場再好、產品再棒,甚至是真的成功了,創業者往往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成功。

反過來,如果動機強烈、目標明確,也掌握了具體可行的資源、一群特質互補、價值觀相同的伙伴,就算一開始面對未知的市場與客戶,只要能精實、專注,勇於嘗試、加速失敗,反而有機會成功,而且是有策略的成功。

在日常生活裡,或者我們的人生軌跡中,目標的設定與達成固然不易,但最重要的,是找到對的動機(而非誘因),還有正確的衡量方式;無論是企業或人生皆然。

---
11月7日下午1:00 PM,歡迎來參與 appWorks Demo Day #5,看看這20多個創業團隊怎麼看待自己的創業動機、如何設定目標並逐步達成。

---
延伸閱讀: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