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矽谷老牌育成中心創投SRI的故事

在各種育成中心如雨後春筍冒出來的今天來跟大家介紹一個前輩很久很久以前(是沒有那麼久啦)Y-Combinator500 Startups都還沒有出來的時候 為了要振興萎靡的灣區經濟SRI International這個非營利研究機構在1946年成立於史丹佛大學開始協助從迪士尼樂園到網路的各種創新事業最為人知的商品包括1959年得獎的Technicolor 還有1968年的第一支電腦滑鼠
今年這個有2400名員工的研究機構歡度其65歲生日機構主要的合作對象是聯邦政府特別是國防部每年SRI$5,000萬美元營收中大約有70%來自於政府贊助的研究計畫不過這種研究計畫帶來的營收並沒有辦法額外成立基金做進一步投資或提供優秀的團隊在一般私人企業可獲得的報酬因此SRI成立了創投和育成中心
過去20年來SRI內成立了各種生技網路科技和應用材料的團隊他們在逐漸成長後會面臨留在SRI繼續發展或是獨立出去尋找更多資源的選擇這間總部在加州的公司目前已從其實驗室中分割(Spin off) 出超過50擁有創新技術的公司其中三間Intuitive Surgical Nuance CommunicationsOrchid Cellmark成為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200億美元
近年代表作
20104SRI線上個人助理應用程式”Siri賣給蘋果這本來是一個替軍方人員開發的自動化個人助理程式政府合作案成交金額雖然沒有揭露但根據SRI創投副總Norman Winarsky的說法金額應該非常令人滿意這個金流化的過程始於1980年的專利商標修正法案 (Patent & Trademark Law Amendments Act)也稱作Bayh-Dole法案這個法案給予大學及非營利研究機構權利將政府研究案商品化
1993SRI子公司Sarnoff(現已完全併入SRI)開始扮演創投的腳色,率先將一家提供虹膜辨識的公司Sensar分割出去之後兩年內所有SRI部門都比照辦理在機構內的研究者被鼓勵思考如何商品化並向SRI創投提案分割出去的公司可享有辦公室設備早期資金工作空間生產設備和商務開發的各種資源也包括提供接觸各大創投的管道這些創投通常已經投資多個SRI的團隊並且可以協助評估提案商品化的可能性
Winarsky不希望SRI被定義為提供教育的學術機構而是將各種想法和機會結合推到市場上的組織
提供合理報酬的地方
當一個公司被獨立出來或是一個產品開始授權66%的營收會投入已成立15年的SRI基金剩下34%則歸於SRI員工該計畫的負責團隊會得到最多分紅通常那些努力了好幾年的團隊高層會分到7%8%4%會分給所有參與分紅計畫的員工
Winarsky認為這樣的模式可讓SRI永續經營畢竟SRI有眾多優秀的研發人員如果沒有這樣的機制蘋果和Google等公司很容易就可以挖角帶走人才雖然SRI本身是非營利機構沒有股票但是藉著公司分割提供股票和權利金這些人才至少有三到四年的時間穩定致力於研究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孤注一擲的離開

Angel Sanjurji SRI任職超過30現擔任材料實驗室主管到目前為止參與過至少5次分割比大多數同事遇過更多這樣的抉擇不過當有些同伴選擇繼續走向創業道路他選擇留下因為這裡提供了研究和執行想法的自由雖然可能失去了外界提供的豐厚報酬但同時也不需要承擔相對應的風險留下來的人大多是志同道合的想要一起研發創新
這可能是65年來,這個老牌育成中心依然能持續端出創新科技的生存之道!
資料來源:Businessweek

2 則留言:

  1. very good introducing article to let people know the role of a normal and rightous VC.

    回覆刪除
  2. 某種程度而言,臺灣的工研院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

    但是,老話一句:我是『事在人為』的信奉者。就算完美的建設、制度、系​統放在那邊,沒有對的人來做,一切免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