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全民運動的最後一哩路


在七月初我很榮幸獲邀參與台灣年度最盛大的體適能大會APEX,分享「家庭運動在台灣的機會與挑戰」,並聆聽多場講座,包括智慧健身房在全球與亞洲的發展、中國健身產業的蓬勃近況,還有如何成立新型態的運動訓練班。

隨著行動網路、穿戴裝置與大數據起飛的新一波典範轉移,網路科技除了創造數位行銷、電子商務與社群媒體之外,健身產業也開始透過偵測裝置、連網平台與演算法來促進運動、提升健康

消費者開始掌握與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與運動能力,也走進虛實整合的體驗經濟與智慧生活。透過線上體適能平台產生的客製化課表,網實交融的健身課程與教練指導,加上便利舒適與全時配戴的智慧裝置,健身運動已經開始走進社區與家庭。

家庭運動與智慧健身將是運動產業最重要的趨勢,是預防醫學、個體化醫療與健康保險真正該推動的治本方案,也是全民運動的最後一哩路。但在台灣,我們的都市計畫法規卻對運動訓練班進入社區有非常多的不合理規範,尤其在使用分區跟營業認定上,仍採用傳統大型健身房或俱樂部的思惟,對於輕器材、重指導的工作室與訓練班極不友善。

運動在台灣,一直被當成休閒、教育、娛樂產業,即便人人都上過體育課,但卻從來沒有培養出長期興趣與正確認知;但在對岸及許多國家,已經被列為國家級產業,因為沒有全面健康的國民、沒有強健專注的身心,就沒有強大的國家競爭力。

台灣目前長期健身人口約50萬人,對照歐美5 -10 % 人口滲透率,至少還有兩到三倍成長空間。當智能健身在許多國家中如同便利商店的開展,獲得風險資本與專業人力的大量投入,我們卻連小型工作室與運動訓練班都無法進入社區,或者只能在灰色地帶方式經營,對消費者的安全保障、對場館經營與教練指導的穩定性、對政府課稅與管理機制的權責而言,是三輸的局面。

其實這不是只有健身產業才遇到的問題,台灣有太多產業都遭遇法規調適遲緩、業者苦無轉機的局面。在產業週期縮短、人類壽命延長的時代,我們再不重視智慧健身產業與預防醫學趨勢,台灣除了在運動產業追不上人家,喪失原有的科技優勢與健身服務業結合契機,連國民體能與健康都將輸在起跑點上。

世大運聖火已經抵台、場地即將就緒,但我們的社區運動與智慧健身,何時才能點燃?

(圖片來源;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今周刊1072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