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即將結束,除了完成個人第一場全馬(全程馬拉松)、抓住馬尾巴之外,今年有幾位馬先生也格外引人注意。除了因為不懂網路思維而輸了地方選舉、辭去黨主席身分的馬英九先生,另外兩位馬先生也跟中國、台灣有極大關係。
如果要我簡單點出這兩則新聞的共同點,就是美國跟中國都急需優秀人才,因此這兩位分別可以代表這兩國過去十年最成功的網路公司創辦人,積極到人才供給處拉攏人才。
因此,馬克到北京說中文,不是為了討好中國政府、不是為了加速進入中國市場,而是因為在矽谷的企業非常高度地爭取人才,而北京清華幾乎就是全中國最好的工程師聚集地,一場中文演講可以吸引到的目光跟所展現的親和力,遠比任何徵才活動有效;我可以打賭,五年內臉書總部的中國工程師比例會不斷地升高。
而馬雲先生在暌違四年之後再度來台,除了再度襯托出台灣老人創新的窘境,在今年於紐約掛牌、成為中國首富之後,在全球網路業的聲勢更是直逼亞馬遜跟臉書、谷歌,一舉一動備受全球媒體與產業關注。這次來台灣除了跟政府與產業人士會面,似乎還是缺乏與台灣網路圈及創業圈的互動。
不論是政府或媒體的有心無心安排,還是馬雲有意突破這層煙霧,想見到(運用)台灣人才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台灣人才到中國創業、被馬雲或阿里巴巴直接投資。
這也就是我今年去了一趟矽谷、兩趟新加坡、三趟中國(福州、廣州、深圳、香港)之後,最大的感慨與心得。
台灣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珍惜人才的環境與習慣。台灣也不缺乏資金,但是沒有把資金投資在人才與創業領域。
跨過太平洋,矽谷擁有全球最佳的創業與投資環境,具有全球化思維與人才資金的(幾乎)無限量供給,以網路效應取代了製造業的規模效應,把技術跟數據當成價值核心,更把人才當做資產而不是費用,形塑了吸引人的價值觀與文化,造就了成功而且偉大的企業。
轉頭向西,台灣海峽另一邊的中國市場特色,可以說巨大而獨立,猶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所言:「四小龍的崛起,是因為中國的沈睡。」當這頭巨獅甦醒,巨大的生產力與消費力,造就了全球經濟局勢的變動(中國今年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以關係經營市場、靠政府扶植產業的生態,依然是台灣人不見得具有優勢的機會市場。
讓我們持平地檢視台灣,多年來極為成功的科技製造業,已經讓我們習慣用規模與低成本最為產業競爭力,卻忽略了其實台灣真正有競爭力的是均質的高等教育人口、民族性裡的儲蓄習慣、忠誠的工作態度,還有對中型企業友善的資本市場。更遑論我們有華人世界裡最開放的網路與媒體市場,也有對中美日三大經濟體最頻繁的貿易往來與最深刻的文化浸潤,另外就是地理上的關鍵位置還有漸趨多元的移民社會,讓我們有機會面對東南亞的新興市場。
我們不會只有優勢,也有許多問題。但最關鍵的是資本市場活力不足,人才視野侷限過度。只要我們能活化股市跟房市裡的資金,把人才送到企業跟國際上實作實習,相信台灣的新創企業與企業創新,都能夠一起加速。
此外,如果能善用台灣現在具有全世界最好的員工性價比、最舒適的華人居住環境(相較於北上廣深,絕對可以這麼說),吸引國際企業來台投資,但這次不是投資生產線,而是技術服務、網際網路、軟硬整合,那麼矽谷與中國,就與台灣更緊密的結合。
對了,這次馬雲來台灣沒有跟太多的台灣網路產業人士互動,不過下個月(1/13)獵豹移動在台灣所舉辦的移動互聯網兩岸年會,將邀請小米執行長雷軍、獵豹執行長傅盛跟台灣的網路圈、創業圈對談,也許會有更多有意思的互動。
而談到台灣資本市場的活化,很高興知道金管會即將放寬台灣股市漲跌幅至 10 %,希望我們可以繼續推動台灣的人才交流與資金活化,讓台灣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