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利時來說,位處西歐大國之間,各地區曾被荷、西、奧、法、德等國佔領統治,至今也保有荷、法、德三種官方語言及獨立的自治行政區。這個採用聯邦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國,雖然長期存在國家分裂的可能性,卻也是北約跟歐盟的總部所在地,以科技跟現代化聞名。
在雙語的布魯塞爾、法語區及荷語區之間移動參訪,除了一窺歐盟與比利時的科研概況與制度設計所造就的創新能耐,也明顯感受到跨國人才合作與文化差異並存的現象,卻又不妨礙科技、經濟與社會文明的進步,非常值得同樣位處關鍵地理位置、有著國家認同危機、同樣在大國競合關係下的我們反思。
從西歐的十字路口飛往歐亞的戰火中心,從一路嚴密的安檢,到起飛前當地戰機被擊落的事件,可以感受到強烈的危機意識與艱困處境。猶太人數千年的苦難,加上三大宗教的聖地之爭,讓這塊應許之地少有平靜。戰亂帶來危難,卻也造就以色列強大的國防科技,以及相關科技領域的人才與技術競爭力。
而透過政府主導的新創生態系及投資補助計畫,讓人力與資本投入的邊際效應得以不斷放大,科技新創取代了軍武國防,成為以色列的新特色,僅次於美加兩國擁有全球第三多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此外,透過滴灌技術、灌溉水回收與土壤改良等技術,以色列已成為歐洲的果園,養殖漁業與糧食技術同樣位居尖端。
在很多方面,以色列其實跟台灣的發展軌跡非常相似,但由於國土環境的嚴苛與國際關係的緊張,加上人口不多,因此自動化、資訊化的需求更甚台灣。近年來從社會主義逐漸往資本主義路線靠攏的以色列社會,其實也在經歷內部衝突與外部環境變化,很接近台灣在解嚴前後的社會氣氛與發展路線。
從台灣的社會演變跟產業發展階段來說,我們剛好在以色列跟比利時的中間。除了這兩個歐亞小國,另外兩個大陸邊緣的島國,新加坡與紐西蘭也很值得觀摩。如何以千萬級人口的人力資源、技術累積或地理條件,在大國競合之間找出自己的定位與不可取代性,將是我們這一代台灣人最重要的使命與責任。
(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今周刊1112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