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舉世譁然之下,英國公投脫歐成為今年最大的一隻黑天鵝。不說歐洲,美中日三大經濟體也都有各自的政經難題要解,無論川普是否當選美國總統、中國經濟能否軟著陸、日本央行能否提振景氣,全球產業命脈早已息息相關。
回到產業。諸多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技術發展加速,還有產品生命週期與消費者行為等因素,現代企業佔據產業龍頭的時間越來越短。微軟稱霸個人電腦將近三十年,蘋果在智慧手機產業剛滿十年的此時已顯疲態,網路與行動產業更是江山代有人才出,長江後浪推前浪。
而在歷史悠久的傳統行業或特許行業,尚未感受到明顯的產業變革,但隨著行動網路與雲端服務越來越普遍,實體通路與商業模式節節敗退,數位經濟與人工智慧終將席捲各行各業。
因此,如何投資未來,不僅是政府與個人的課題,更是所有企業主都必須思考的,無論你的規模、市佔率或產業地位曾經有多高(想想曾經輝煌的Kodak、Nokia、HP與Yahoo)。
投資未來說來簡單,但沒有人能預測未來。即便創投業也無法預測產業與市場的變化,早期投資的關鍵還是團隊。而對企業主或經理人來說,唯一能掌握跟思考的只有企業關鍵資源,尤其是目前擁有跟未來需要的。
說穿了,就是人才、資金與行業知識。
過往企業投資多半透過金融行業或商業模式創新,賺取現金流或長期收益。但隨著產業經營風險越來越高,資金收益與行業知識價值波動越來越大,真正值得投資的其實只有「未來的人才」。
再進一步說,就是投資教育。
事實上,多年來台灣的學用落差、產學脫節,主要由於基礎與高等教育的經費與資源幾乎來自政府部門(教育部與科技部),產業資源投入極為有限(無論是產業只求短期效益或相關法規限制造成)。
所幸,過往幾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投資教育。除了成立獎學金跟捐贈系館外,也有企業支持教師薪資(2007年力晶半導體捐贈台大應物所連續5年、每年500萬元之教師薪資,創下學界首例)。
最近有企業跟學校成立「企業公費生」方案,除補助在學期間的學雜費與生活費,並提供實習計畫與就業契約。這跟我四年前提出的「認養實習制度」十分接近,非常值得推廣,更是解決學用落差的好方案。
這些學生在實習期間或畢業後,未必能馬上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但只要認同企業文化,有一天將成為創新或內部創業的主力。
投資人才,就是投資企業的未來。而投資教育,就是投資人才的未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