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為什麼台灣老人愛看病


最近擔任一場「樂齡程式開發大賽」評審,除了有感於聊天機器人成為網路服務開發新趨勢,並樂見政府開放數據平台提供民間使用之外,比賽過程中,許多年輕開發者對於高齡者的行為觀察與需求,也讓我感觸良多。

台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 > 14%),老年人口的社交需求、健康照護、飲食起居、家庭生活,都成為所有人必須面對的課題,無論是為了長輩的現在或自己的將來。

因此,在比賽中關於老人社交、旅遊、生活的服務設計,有非常多的創意發想跟實現方式,但最主流的卻是老人醫藥及看診服務。某個團隊提出的論點:「老人最常去的地方是醫院,所以我們要解決老人看診的痛點」,乍聽言之成理,但深思後卻也有不合理之處。

觀察身邊的退休長輩,的確偶爾會上醫院門診。台灣慢性病的盛行率高,醫院看診人口以高齡者居多,也是事實。但是為什麼老人最常去的地方應該是醫院?

數據會說話。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平均看病將近27次。相較於歐美國家,平均每年大約4~5次的就醫次數,台灣堪稱全球最愛看病的國家。

除了因為相對便宜而且品質良好的健保制度與醫療服務,還有地狹人稠、交通便利的社會環境,人民擔負的就醫與領藥成本之低,台灣可謂世界冠軍。但這也造就了多數人把健康外包給醫院,認為身體出問題再去看病的心態。

此外,老年人真的愛逛醫院嗎?還是因為看診型態跟領藥程序沒有針對老年人多重慢性病的特性,加以重新設計?多數人其實都能理解,生病是長期生活型態不健康所導致的,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健保經費跟醫療給付,還有未來看診跟臥病的時間,轉投資到更愉快卻更有效的健康環境跟行為促進面向上呢?

多數慢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包括基因、環境跟行為。短時間內我們無法改變基因,但透過環境改善跟行為誘因的設計,把醫療資源投注在健康促進跟預防醫學上,其實人老了未必需要常跑醫院。

台灣老人愛看病除了因為就醫便利,還因為多數老人真的有病在身。在高齡化腳步無法逆轉而且加速的現實情境下,我們真的要繼續讓台灣人又老又病嗎?

(圖片來源,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今周刊1088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延伸欲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