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工程師靈魂的重量



不,這並不是一篇靈異故事或者哲學文章。那為什麼要取這個鬼標題?

我其實要說的,是關於工程師靈魂之於科技公司的重要性。但是,為什麼是「工程師靈魂」?而不是工程師的精神?或工程師的肉體? XD

前一陣子有機會跟幾個朋友一同拜會 Google 台灣總部,並跟亞太區主管會面,除了交流國內外網路與行動產業的觀點,也聊到了這幾年網路業與軟體業的興衰起伏,包括 Facebook 與 Google 的市場定位、人才爭奪,還有 Yahoo! 與 Microsoft 的策略變化與事業轉折。

除了知道一些矽谷與亞太地區的科技公司故事之外,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點,就是 Google 對於科技與人才的重視,以及公司所深刻體現的「工程師靈魂」。

什麼是工程師靈魂呢?

其實翻開近三十年來的資訊產業歷史,尤其是成功的網路與軟體公司,幾乎都是由工程師(共同)創辦,並且長期擔任公司的靈魂人物,包括 Microsoft, Yahoo, Google 到 Facebook。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夠成功(或曾經成功),並在世界科技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就是因為對科技與創新的重視,還有把技術作為公司長期價值的核心。

但反之,當公司擁有市場規模與資本市場的支持,邀請專業經理人經營,方向轉變為重視業務與管理、卻輕忽創新與科技,也就是我說的「失去工程師靈魂」的時候,這些曾經成功的科技公司,不僅競爭力下滑,而且陷入公司價值墜落卻又無法突破困境的惡性循環,一如過去幾年的 Yahoo 與 Microsoft 等大公司。

為什麼工程師靈魂這麼重要?為什麼網路公司往往是由阿宅工程師創辦並且成功?

網路產業的特性,就是透過網站或應用程式,讓使用者得以發表內容、搜尋資訊、進行交易、結識朋友,而這些功能與服務,都是由一行行的程式碼所構成,並透過軟硬體架構與使用者介面設來呈現,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所以,網路產業是以產品(網站或應用程式)直接面對使用者的行業,這是與實體行業最大的差異。不說許多大量面對消費者或客戶的各種通路及媒體行業,即便是非消費性產業的製造業,工程師往往也要直接面對使用者或客戶;而網路行業,卻是讓工程師隱身於產品背後,讓程式碼與使用者介面,成為兩者之間唯一的關係。

然而,網路產業的工程師雖然不需要直接(真實)面對使用者,但是由於產品直接由使用者操作,而且一旦產品具吸引力,將有大量的使用者上線操作,因此,網路行業的工程師,也是離使用者或消費者最貼近的一群工程師。

也由於網路產業與行動科技的演進,大量的使用者資訊與活動記錄,都可以透過程式工具與平台加以紀錄追蹤,於是我們有了CPA & LTV,有了到訪率、轉換率、回訪率等指標,也透過這些指標跟數字,工程師與經營團隊,得以不斷改善產品,並修正市場方向,也就是所謂的 Pivot

透過數字與追蹤,改變產品與市場方向...等一下,這不就是管理的本質嗎?

重點是,是否能夠「創新」,也就是我在許多場合跟領域,不斷強調的「真正能夠滿足需求的方案 (Solution for Unmet Need)」。

如果一個公司,把數字管理指標當作最高依據,而不重視「創新」的價值,不願意讓員工與組織體現創新的可能性,那麼,即便公司有再多的科技人才或創新技術,都將面臨維持市場與創新突破的兩難窘境。

除了大公司要重視科技與創新之外,新創公司是否也該具有工程師靈魂呢?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根據我們在 appWorks 兩年多來 的觀察,以及育成超過 80 個團隊,投資 15 家公司的經驗,新創網路公司是否具有技術創辦人,以及執行長是否擔任產品主導者,是非常關鍵的指標。

對新創公司而言,擁有開發產品的工程師團隊分常重要,但真正要體現工程師靈魂,就是要以開放的觀點跟科學的態度面對市場跟產品的修正,不斷挑戰思考的極限,並且勇於嘗試,專注於產品開發,不斷送出新版本或新產品上線,再依據數據修正產品,這些邏輯與經驗,才能真正加速你的學習曲線,成為公司內化的經營資本,也才能真正提高你公司的價值。

當然,創業團隊不能只有工程師,不能只懂技術而不懂市場與管理。但是若創業團隊只有點子而沒有執行力,當產品開發總是要外包,當統計數據都無法自行解讀,那麼你成長與學習的速度,一定比具有同樣創業點子的人慢。

如果連 Facebook 創辦人兼執行長 Mark Zuckerberg 在公司上市前夕都勉勵自己「Stay focused & Keep Shipping」,那麼還有什麼公司能夠輕忽「產品開發」與「工程師靈魂」?


---
延伸閱讀:
---
歡迎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交流關於創業與創新的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