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熟齡實習與工人智慧


最近在幾個校園演講,遇到不少教授或系主任,談到畢業生就業困境,往往束手無策;若再提到電腦與機器人可能造成大量失業,無論藍領或白領工作,這些學界菁英們也不免擔憂自己的未來。

但是,因為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根據國發會的推估,從今年(2016)起,十五至六十四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平均每年減少十八萬人。到底,我們將面對缺工還是失業的時代?

以現今的台灣經濟環境來說,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快速改變,其實是同時發生的;而由於社會高齡化速度極快,我們將會先面臨缺工危機,然後在五到十年後開始面對大規模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樂觀地看,許多消失的工作機會,原本就屬於高重複性、低知識性或低創新性,就算被機器人與電腦取代,也剛好彌補就業人口減少所短少的勞動力;但如果從人力資源與社會創新的角度,其實退休人口與社會新鮮人有許多特質互補及價值共創的機會。

相信不少人看過【高年級實習生】這部電影。退休者進入高速成長的新創公司,擔任執行長身邊的實習生,對雙方與整個公司而言,都是既新鮮又有趣的經驗,但一開始也充滿不適應與不信任,直到長者的紀律、智慧與經驗,為公司、其他實習生與執行長個人帶來難得的體驗與價值,故事結局讓人感動而深具啟發性。

對照傳統的企業型態與多數人的職涯發展,熟齡回鍋職場、甚至進入校園,其實可以創造許多有意思的事情。

無論是藍領或是白領的退休者,既然能安然下崗,一定在生活、工作與健康各方面取得平衡,或者至少在錯誤中已經學到教訓;這些經驗若能直接傳承給新鮮人甚至還沒畢業的實習生,都是在傳統科層組織中,很難有的「隔代教育」或「跳級學習」機會。

再來是新創組織的創辦人或執行長,無論創業或管理經驗是否豐富,其實都需要各種類型的導師或教練來協助。除了正當壯年的投資人或董事會之外,能夠向退休者請益,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價值甚至不亞於跟同儕創業者相處交流。

再從退休者的角度來看,台灣平均健康壽命已逾七十,也就是退休後至少還有五到十年的時間可以貢獻經驗與智慧。而面對小自己超過三十甚至四十歲的世代,不僅有易子而教的心態,甚至已經接近祖孫的智慧傳承。此外,學著被年輕人面試到錄用、工作指派與管理,一定可以學到新事物與新經驗,除了心態甚至身體跟著年輕起來,回家與自己的兒孫相處,也會有更多話題與樂趣。

當然,從雇主角度出發,退休者重新回到職場,有許多制度與環境要微調;也因此若能以熟齡實習(而非正職)的方式進行,對於財務負擔與管理成本,都是最容易調整的。政府只要在勞動法規加以調整,並給予政策誘因(稅務、獎勵、雇用比例)等,這件對所有族群都有好處的事情,將更快能落實。

面對人工智慧即將取代我們的未來,也許熟齡實習背後所代表的工人智慧是最好的解答。

(圖片來源;本文經編輯後,發表於今周刊1010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延伸閱讀: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讓學習可以選擇,讓天賦得以自由


許多朋友聽說我們在經歷半年的學校教育後,就決定讓孩子轉學進入實驗教育團體,紛紛詢問:「你們怎麼這麼勇敢?怎麼知道這樣比較好?」

其實,不同教育環境的選擇,原本就是一種人生態度與實驗精神。沒有嘗試,無從得知是否更好;而轉學前我們做了許多功課,面談多次並讓孩子試讀之後,加上認同共學組織與自主學習的理念,才跨出這一步。

碰巧上個月台北市教育局正進行「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訪視,以家長身份參與會談的我,理解到主管機關的態度已從監督、管理轉為輔導、服務,但作法上仍然非常保守,例如:採用多年前設計的制式評分表、依然想舉辦「成果發表會」來「評鑑」這些機構或團體。

其實無論哪一種學習環境或型態,成果其實不需特別發表,只要看到孩子樂在其中,並成為他們自己,就是學習真正的樣貌。

最近在一場聚會,認識了長期推動實驗教育的陳怡光先生(人稱陳爸)跟他的女兒陳明秀。除了佩服陳爸在自學領域所做的示範與投入,更驚訝於現年十八歲、已經開設滑雪學校的明秀所展現的落落大方與言之有物,完全不輸給一流大學的畢業生。



我不否認明秀的自學經驗,是因為擁有資源豐富、自由開明的家庭;但若觀察台灣的實驗教育發展,即便是中產階級甚至富裕家庭,教育心態仍偏保守,所以實驗教育的推展反而落後,明秀的故事也因此更有啟發意義。

十年來,由於資訊取得的門檻大幅降低,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遠勝以往。我認為「千禧世代」的孩子,將在十到十五歲尋求自己的天賦與熱情,十五歲到二十歲培養職能經歷或創業基礎,之後就該放手自行開創人生。而四年的大學教育,將是相對落後的學習形式,將被結合短期課程、交換環境與產業實習的混合式多元體驗給取代。

即便這樣的未來已經不遠、實驗教育也開始日益普遍,但多數台灣父母仍對教育充滿焦慮與不信任。研究多時,我發現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制度缺乏「選擇權」的設計。

孩子們的天賦與學習機會,不該受到現實的資源差異、或資訊及環境的限制,唯有提供充足的「義務教育選擇權」與「成年教育保障權」,才能保障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學習熱情與適合型態。

而這才能真正解決台灣的長期人才問題,也才是面對機器人與電腦即將取代人類的因應之道,因為天賦、熱情與勇氣,將是人類無可取代的特質,也是教育最該啟發的事。

(本文經編輯後,發表於今周刊1008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圖片來源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