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台灣創投業的困境與解方


今天有一篇關於台灣創投與創業環境危機的文章,很值得一讀。對於創投在台灣式微的現象,作者確實觀察到位,也提出具體數據,但沒有提出核心問題及解法。以下是我的觀察。

台灣創投業的頂峰是在九零年代後半,科技製造公司大量上市,創投先前投資回收再成立基金,以及生技產業剛開始萌芽階段,吸引許多資金與人才進入該產業。

過了千禧年,一方面是投資抵免取消,二方面開放金控直投,三方面中國市場崛起,資金與人才大量西進,導致台灣獨立創投人財兩失,僅剩企業創投跟金融創投為主,活下來的大型創投,則因為管理成本變高或加碼先前投資組合而偏晚期。

再加上幾波產業衝擊與金融風暴,從網路業泡沫到記憶體產業、生技業都有過起伏,台灣創投業近二十年來可以說是雪上加霜,一路蕭條。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新創企業的創辦人團隊與機構投資人的組合,越來越本土化。尤其是在軟硬體相關的新創團隊。

主因是九零年代末期的國防役遭逢科技業起飛,大量吸引人才進入台灣科技業,而跨國企業在台灣的營運部門又一個個遷往北上廣深,於是我們有了一批缺乏留學海歸跟外企栽培的 X 世代。
這也就是台灣與矽谷斷鏈的由來。生技產業相較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本土團隊被本土投資人投資然後在國內上市的多數模式,也同樣顯現台灣生技業缺乏國際化的問題。

要改變台灣創投業與產業界的困境,唯一方法就是大量把人才跟資金投向海外,同時積極吸引國際人才跟資金進來。一個健康的新創生態系,需要人才、資金的國際化與多元化。

強大的創投不是資本密集,而是資源密集。

Smart Money with Smart People and Strong Connections will make Taiwan being a part of the ecosystem again!

上週剛參訪矽谷,我人正在劍橋,就是為了上面所說的這些事情而努力。
---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