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的取樣空間有偏差或樣本不足,但就我觀察,台灣想創業的人很多,真正在創業的人仍然不多。我覺得,創業,要「想」也要「做」,而且更重要的是:開。始。做。
前幾天參加了一場婚宴,新郎是我政大智財所的學弟,曾囊括全國各創業競賽的冠軍,目前服務於國內生技創投龍頭公司,新娘則服務於國內著名生技公司,婚宴現場可謂冠蓋雲集,企業家、創業家、生技專家、創投經理人滿場都是。除了美麗帥氣的新人、精心準備的美酒佳餚讓人印象深刻、回味再三之外,當晚跟許多曾經共事或當年一起比賽的老友同學、競賽伙伴,聊了很多,也交流了這幾年在創投界與創業過程中的經驗,跟這些優秀的青年世代交談,格外讓我有許多感觸。
除了對於台灣又有許多新血加入生技、創投與創業的行列,讓人感到高興之外,我對於正在打算創業的幾位朋友,最感到興趣,也多聊了一些;最主要的是問他們,為什麼要創業?還有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想創業,怎麼還沒開始創業?
這些朋友的答案我就先予保留。不過,有些答案實在讓我覺得可惜。如同我在「創業,需要比賽嗎?」跟「台灣,適合創業嗎?」這兩篇文章所述,其實創業最大的障礙與阻力,並不是技術、產品、市場是否到位,或者是否參加過比賽、找到有錢的投資人,而是創業家是否瞭解自己,是否能組織團隊,並且展現意志力與執行力。
當然,我絕對不是在鼓吹人人都該創業,或認為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成功的創業家或企業家。事實上,要創業之前,的確應該好好想想,自己是否適合創業或經營事業;即便是最後成功的創業家,往往也經歷過多次的失敗與起伏(看看 Steve Jobs 就好),所以,創業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而且人人該做的事情。從我不長的創投經歷與多年的產業觀察也得出,創業成功絕非偶然,也不是因為背景、學歷或者經歷所導致(頂級學歷、跨國經歷或二三代子弟的創業失敗案例並不少見),關鍵還是創業者的人格特質、明確動機、堅強意志跟團隊組織能力。
但是,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即便是有團隊領導潛力或強烈創業動機的潛在創業家,根據我的觀察,實際投入新創事業的比例仍然偏低。這個現象並不難理解,從台灣整體社會風氣、教育體制、產業結構甚至家庭氛圍,都不傾向於鼓勵創業或風險承擔,也如我前一篇「我們還需要知識工作者嗎?」所述,台灣不缺聰明人、好學生,但是願意嘗試失敗、衝撞體制、面對挑戰或承擔風險的創業家,確實是少了點。
再強調一下,創業,不該是衝動、任性,沒有積極目的,或只是為了逃避、反抗特定體制或文化的衍生作為;事實上,許多台灣中小企業的開始或結束,就是因為老闆不擅長管理,因此員工出走開了公司並且自己當了老闆。而我認為,台灣除了產業結構與人才供需問題外,另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拔擢人才或任用主管的方式。主管理應是管人而不是管事,但太多組織機構都是以工作績效或在職年資作為升任主管的標準,這自然造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劣幣逐良幣,以及遇到(或成為)好主管是運氣、栽到(或變成)爛主管是常態的惡性循環,也間接衝擊台灣的創業環境、管理思維與中小企業事業體質。
創業,其實應該是有目標、動機跟策略的。但在思考、觀察與判斷的同時,若認為自己有適合創業的特質、有想要經營事業的企圖與可能性,除了想,也許可以多做一些。因為,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準備工作是必須長年累積的。如果一直只是在想,連一些些基本的動作與態度都沒有付諸實現,這樣的創業想法,終究也只會流於空想;這樣的人,也很難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創業家 。
那麼,要做些什麼呢?開始寫網誌、經營社群、匯集人脈、尋找伙伴、累積經營與管理經驗,都是很實際而具體的作法,也都比等待題目或團隊會從天而降來得實際許多。
重點是,別再說「我想創業」了。
創業,是要用做的。而且,現在就開始做。
The conclusion is "Just do it!!!"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