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疫情逐漸緩解、經濟即將重啟的加州,看著台灣過去三個月所歷經的缺水、缺電,還有近來爆炸性的疫情升溫,心情十分複雜。乾旱與流行病固然難以預期,但缺水缺電缺疫苗,乃至該提前預備的篩檢能量與方案,都可以說是我們習慣系統滿載、忽視風險管理的後果。
在我長期浸淫、充滿風險的早期投資領域,如何區分風險與不確定性,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方面投資報酬往往與風險係數成正相關,但投資組合卻又叫我們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這其實就是風險跟不確定性的差異。不確定性是機率問題,如同我們不能確定颱風來襲是否一定會穿過台灣、釀成災害。但風險是管理問題,如果沒有做好防颱準備,沒有清理排水設施、固定招牌鷹架、囤積物資穀糧,那麼一但風雨成災,損失必然慘重。
如同新創事業往往有技術、產品、市場、法規甚至團隊的風險,但透過適當的管理與結構設計,就能產生應對措施與處理方案。投資新創並非富貴險中求,而是管理風險、少輸為贏。新創企業如此,小國寡民也應如是。
放眼國際,新加坡、以色列、荷蘭等國都有不亞於台灣所面對的能源、氣候跟國土危機,但透過市場力量、國家投資、長期規劃,它們都創造了海水能淡化、沙漠變綠洲、低地成國土的奇蹟,並且將不確定性化為可管理、可預防、可處理的風險因子,甚至把這些海水淡化、沙漠滴灌、填海造陸等技術商品化為獨特產業。
面對能源與氣候危機,除了加緊規劃與推動智慧電網及海綿城市,但更重要的是透過電價、水費的鬆綁,或者國營機制的改革,才能以資本市場的靈活性跟企業的執行力,創造風險迴避的可能性。
而此刻威脅最大的疫情危機,除了加速取得疫苗與依序施打之外,在維持台灣科技業持續運轉的條件下,加速推動抗原快篩自購自篩,再搭配陽性直接PCR、陰性檢體合併檢測(Pooling Test)的方案,才能將擴散的不確定性,轉為可以管理的風險。
這世界的疫情總會過去,但面對更多的未知挑戰,我們難以握有必然勝算,只能做好萬一輸的準備,才有機會活到打贏的那一天。
(圖檔來源,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今周刊第1277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