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自己就是這樣的消費者。多年來帶著孩子上課、忙於接送陪伴之外,還另外找時間上健身房並請教練指導,再安排時間路跑、騎車跟游泳。
我算是相對幸運的族群。許多父母在接送陪伴小孩之餘,早已忙到沒有力氣時間運動,為什麼沒有一個方式,讓家庭成員在同個時段、同個地點都得到各自的運動需求與體驗?
這幾年台灣的運動服務業蓬勃發展,產業規模在五年之內翻倍,但還沒有出現理想的家庭服務。即便在運動中心或社區教室內可能有成人與兒童的課程,但空間與流程並非針對家庭需求;頂級俱樂部或有家庭式服務,卻又只有少數人能消費得起。
無論從教育理論或自身經驗,孩子的行為與習慣,向來不是聽父母怎麼說,而是看父母怎麼做。唯有以家庭為單位,孩子才能養成長期的運動規律跟健康意識。
此外,在普遍都市化的台灣,兒童的運動時間與空間日益減少,再加上數位產品普及、使用年齡下降,孩子們的專注力不足問題這幾年越來越嚴重。先不論學習障礙的發生率不斷上升,即便是正常活潑的孩童,相較與五年前的同齡學生,學習成果也都普遍下降。
其實這都跟我們對於兒童運動與家庭生活的想像及實踐有關。這兩年台灣出現不少兒童智慧錶,多半強調定位與遊戲功能,滿足了父母的安全感跟兒童的新鮮感,卻因過於耗電而不實用。反觀近期Garmin推出的兒童智能錶 vívofit jr.,主打運動記錄、時間提醒、成就激勵,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跟家庭好幫手,才能真的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這也就是東西方的教養差異。傳統上我們總認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但運動不僅是頸部以下的事情,更是頸部以上的事情。回想我人生重要的幾個關口,其實都是靠規律作息跟充足運動,才培養出上場的抗壓性跟適應力。
以家庭為單位,透過父母身教與全家一起運動,創造更多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父母與孩子,這才是我要推動家庭運動與親子體適能的原因。
(本文經編輯後,刊登於今周刊1038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