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台灣生技業的契機與挑戰


代表台灣於 BIO2018 Global Innovation Hub 簡報

每年六月在美國舉行的北美生技展 BIO USA,今年適逢25週年慶,回到創辦地「生技之都」波士頓舉辦。今年台灣團規模史上最大,產業也陸續傳出好消息,台灣生技業是否將再次起飛,值得探討。

相較於諸多行業的成長停滯,生技醫藥業在台灣的民間投資、企業營收與市值總和,長期穩定成長。除了高密度的研發人力與研究機構,台灣在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優質醫院數量,加上全民納保二十年的健保體系,更造就了臨床試驗與新藥開發的獨特優勢,深獲國際醫藥業肯定。

此外,從北到南的生醫產業聚落,超過百家的認證製造廠商,搭配資本市場的支持,台灣上市生技公司數量同樣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美中。更重要的是,政府資源長期投入,創造有利產業的法規環境與政策誘因。

有意思的是,現任四位最具影響力的政府領導人,都具生醫背景。蔡總統當年投資並參與的中裕新藥,愛滋病新藥剛獲美國藥證、即將上市;陳副總統是知名學者、抗煞署長及前中研院副院長,熟悉政策與技術平台;行政院長與台北市長則都是醫師出身,分別熟悉衛生福利法規與急重症臨床醫療。

假如台灣是一個新創公司,四個核心成員的背景與專長,剛好組成了「財務、技術、法規、臨床」這四項對生技業最關鍵的元素。而關鍵領導人對生技產業的資源與需求,也將因為經驗值與敏感度而大幅提高。

放眼未來,台灣生技產業將隨著精準醫療與數位健康領域發展而有新的機會,但是否能結合健保體系、電子病歷,還有資訊業、網路業、保險業的跨界合作,一方面要搭配法規調適的速度與幅度,二方面要投入適當的人才與資金,才有可能開花結果。

提到人才與資金,正是台灣生技業的劣勢與挑戰。尤其在跨國行銷、營運管理與創業人才的缺乏,以及資金來源過於集中本地、導致缺乏國際連結與併購案例,都是我們必須面對與改善的。

無論是投資人或創業者,都應該選擇產業價值被低估時進場。這幾年來台灣生技業的人力、技術、企業價值都被低估,假以時日必將起飛。但前提是,我們能帶入更多專業投資人與醫藥大廠,同時把人才與新公司推向國際、熟悉市場,創造連接在地、鏈結國際的產業生態系。

(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今周刊 1120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