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指的時間距離,倒不是旅行時間或時區差異,而是對時間價值觀的不同。而隨著資訊擴散與思維趨同,國與國之間的生活差異、城鄉風貌,除了用空間尺度來描繪,更可用文明時間軸的進程來思考。
出國參訪之外,過往幾年我也跟許多學者首長們對話及交流;一來感受到他們在專業領域與公共事務上的確專精嫻熟,但也感嘆他們對於數位經濟及產業變革的陌生與疏離。
但這些專家或首長真的是因為年紀或環境而笨拙古板的嗎?事實上,他們多數還是擁有聰明、智慧與熱情,那又為什麼許多發言或舉措,讓新生代鄉民們覺得不可思議、恍如古人呢?
回到二三十年前,當時台灣與美、日、德等先進國家,無論在科技文明、生活方式、意識型態,大約都有數十年差異;也就是我們在戰後三十年窮追猛趕,也才接近他們在戰前擁有的文明狀態;也就是這數十年的時間差異,讓當年少數能出國的知識份子,取經回台後擁有資訊與資源的支配能力。
但在這些產官學研精英們支配資源與壟斷資訊這麼多年之後,歷經產業轉型、媒體解禁的台灣,人民水準跟社會風氣逐漸接近已開發國家,再加上十年來智慧手機與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從前的精英若沒有參與數位經濟、理解網路思維,當年再先進的思想與行為,現在卻已經顯得落伍而過時。
如今台灣一般人取得資訊的管道與速度,遠勝人類史上任何時代與地區,追求知識早已不用出國。但實體的生活方式、工作型態與空間美學,以及文明社會對於「人本精神」的追求與實踐,還是必須透過實地走訪才能感受。
身為後數位時代的島國居民,「滑萬網頁」外,行萬里路仍是必要的。但我們要穿越的不是地理空間上的尺度,而是文明時間軸上的距離。
出國參訪之外,過往幾年我也跟許多學者首長們對話及交流;一來感受到他們在專業領域與公共事務上的確專精嫻熟,但也感嘆他們對於數位經濟及產業變革的陌生與疏離。
但這些專家或首長真的是因為年紀或環境而笨拙古板的嗎?事實上,他們多數還是擁有聰明、智慧與熱情,那又為什麼許多發言或舉措,讓新生代鄉民們覺得不可思議、恍如古人呢?
回到二三十年前,當時台灣與美、日、德等先進國家,無論在科技文明、生活方式、意識型態,大約都有數十年差異;也就是我們在戰後三十年窮追猛趕,也才接近他們在戰前擁有的文明狀態;也就是這數十年的時間差異,讓當年少數能出國的知識份子,取經回台後擁有資訊與資源的支配能力。
但在這些產官學研精英們支配資源與壟斷資訊這麼多年之後,歷經產業轉型、媒體解禁的台灣,人民水準跟社會風氣逐漸接近已開發國家,再加上十年來智慧手機與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從前的精英若沒有參與數位經濟、理解網路思維,當年再先進的思想與行為,現在卻已經顯得落伍而過時。
如今台灣一般人取得資訊的管道與速度,遠勝人類史上任何時代與地區,追求知識早已不用出國。但實體的生活方式、工作型態與空間美學,以及文明社會對於「人本精神」的追求與實踐,還是必須透過實地走訪才能感受。
身為後數位時代的島國居民,「滑萬網頁」外,行萬里路仍是必要的。但我們要穿越的不是地理空間上的尺度,而是文明時間軸上的距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