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早上原本用來運動的時間,我看完了范疇的【與中國無關】。
並不是這本書很短,也不是它不值得看,更不是說它不重要。相反的,我非常推薦這本書,我甚至願意多買一些捐贈給學生、創業者與公務機關的好朋友。
之所以看這麼快、這麼急,除了拜家中有兩個小朋友所賜(我連羊毛記都只花了兩個白天就能讀完),也是因為我想趕快把書中的觀點放進腦袋。
但能夠看這麼快,其實是因為書中多數的見解與觀點,我其實都有思考過、探究過,但沒有如作者一般豐富的國際生活與工作經驗(幼年在新加坡、在美國留學五年、又在中國創業二十年),也沒有這麼大的熱情與決心,在三年內寫出中國與台灣的相關五本著作。
看完之後,我很心安,但也很心焦。心安於我這幾年來所努力的、所開創的創業加速器 AppWorks,就是希望用網路跟行動科技,改變台灣的產業、教育、創業環境,這是有機會讓台灣向前、向外走出去的;但同時也心焦於對於政治、經濟、外交,還有公民意識,我們還做得太少、太慢,還要加緊努力才行。
感謝反服貿學運,感謝330遊行,讓許多人開始關心服貿是怎麼一回事,或者討論起反服貿的法律見解與抗爭意義。
我自己的觀點,也從一開始的反對黑箱,到後來開始反對原本要通過的服貿,甚至認為這場學運跟公民運動的本質,是在「追求免於恐懼的自由」,以及表達對(兩岸)政府的不信任感。
在臉書上聊起兩岸關係,不只一個以上的朋友,跟我提到【與中國無關】這本書,而范疇這位作家,更是多次在我跟幾個好友聊台灣未來政經情勢時,不斷出現的一個名字。
從網路上把書訂回家,卻沒時間讀,還因為兩個小朋友的玩具到處都是,書失蹤了好幾天,直到昨晚才找到下落,今天早上一氣呵成、立馬閱畢。
簡而言之,這本書要強調「從台灣看台灣」的觀點,看台灣的過去、現在、未來。不是這些歷史、現實與發展都真的與中國無關,而是唯有看清楚台灣自己的優勢、問題、定位所在,才能讓台灣不再只是現在的台灣。
范疇不愧是管理策略顧問出身,敘事論事都理路清晰、力道十足。他從台灣的戰略地位價值跟經濟價值分析開始,強調台灣根本過度忽略了自己的地理位置與海洋機會,卻又過度依賴代工產業跟政府補助,這一切的問題,起使於台灣過去的歷史身份(多國殖民地),遭遇到大陸型民國政府,加上多年來的美國文化與國際情勢擠壓,讓我們像是「用美國腦袋穿著中國衣服,套在亞熱帶島嶼的小伙子上」。
所以台灣的困境,包括了疊床架屋的政府組織、效率不彰的代議制度、仰賴政府的產業結構、實質超載的人口結構、還有自由開放卻日益空乏的媒體傳播與文化創意。
這些困境,其實都有出口,但關鍵在制度跟文化的改革上。台灣其實實現了華人社會中真正的民主與自由,但也因為對自由、民主、正義的誤解(這部分是本書的精華所在),還有對大中國意識的不放手,導致國際定位失調、對內溝通無力、社會改革緩慢。
台灣不是沒有優勢。我們的優勢在於地理位置、海島環境,在於民主已經奠基、自由成為習慣。當然我們不是沒有問題,全球化浪潮也不斷在侵蝕我們過去因為全球化所創造的經濟奇蹟,但是台灣必須要能認知到自己是地狹人稠的小國,是一艘不會沈的航空母艦,而不是地廣人稀、資源豐沛的大陸型國家。
唯有翻轉制度跟文化,台灣的問題才有解答。解構跟建構,是接下來的功課。我們要縮減政府組織、打破大國意識、重建民主制度、再造憲政體制,在經濟上要能放棄代工思維、打造消費品牌,在教育上要能正視傳統弊病、面對海洋文化。
台灣之於中國,有如雅典之於羅馬,雖然開放民主、文風鼎盛,但若我們再不自我提升,很快地我們就只剩下民主跟進步的遺跡可供憑弔。
要改變台灣的一切,有賴於科技,有賴於網路與行動所造就的公民意識與平等機會。
如同我上週在 UDN 專欄所寫的【科技創新才是提振經濟的解藥】,服貿問題的本質不是服貿,而是除了服貿之外,我們還做了什麼努力。
我覺得跟任何國家簽訂貿易協議,對特定企業的確有利,但站在全民的立場,站在產業發展的角度,不該只思考貿易手段跟經濟議題;科技與創新,知識與品牌,才是台灣該繼續投資與培養的競爭力。
最後,摘錄書中要旨:
讀完了【與中國無關】,我再次堅定了我的觀點。
最後,摘錄書中要旨:
沒有統獨問題,只有美中關係。
要擁抱全球化,就要放棄保護主義;要政府補貼,就要接受政府的限制;要進一步民主,就不要再去懷念蔣經國時代的經濟發展。海洋不是護城河。如果台灣曾有海洋的時代,也只有走出過去,才能重返海洋。
---
延伸閱讀:
要擁抱全球化,就要放棄保護主義;要政府補貼,就要接受政府的限制;要進一步民主,就不要再去懷念蔣經國時代的經濟發展。海洋不是護城河。如果台灣曾有海洋的時代,也只有走出過去,才能重返海洋。
---
延伸閱讀: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