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智慧來自試錯與修正的迭代



之前的文章,我提到台灣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是智慧跟能力。如果能力來自專注與長時間的累積,但智慧該如何養成呢?

目前最受關注與期待的科技領域,當屬人工智慧。去年打敗西洋棋王的AlphaGo被十月份發表的AlphaGo Zero超越,在三天內完成人類千年的圍棋歷程;去年底發表的Alpha Zero則完全不需要人類訓練,在34小時內擊敗 AlphaGo Zero。

無論是工人智慧或是人工智慧,智慧都是迭代出來的。人類不斷在文明與科技上突破與進步,靠的正是犯錯與修正的累積。而人工智慧可怕的不在於演算法本身,而在於迭代的速度跟演化的能力。

除了迭代速度,智慧的本質是從自己跟別人的錯誤中學習的能力。辛苦的靠自己跌倒爬起來,厲害的從別人犯錯中學到經驗。

這也解釋了連續創業者值得投資的原因,尤其是多次成功的連續創業者,最值得投資的就是他們從錯誤中學到智慧的速度與能力。也因此,創業避免失敗的方式不是去研究成功案例,而是大量累積失敗經驗或觀察足夠數量的失敗案例之後,再決定是否投入。

以創業成敗實務中的百分之一比例來說,沒有觀察或累積到上百個失敗經驗、並從中學到教訓,其實成功很可能都是偶然。當然在創業過程中的累積也很重要,但是否有足夠資源得以承受大量迭代,試錯修正的速度與能力就成了關鍵。

所以創業選題跟準備除了自己的熱情跟累積,更重要的是找到可以快速迭代的題目或能力。如果選題跟商業模式的試錯成本很高,當然要準備充足的糧草與子彈;反之,如果資源有限,就該選擇容易試錯修正與大量迭代的商業模式。

至於那些第一次創業就長期成功的創業者,不是不會犯錯,而且聰明到在錯誤大到為人所知前,就能防微杜漸、快速調整,所以看起來的順利,其實是快速微調的後果。

人要犯錯不難,難的是認錯跟修正,更難的是快速修正跟大量迭代。人類的智慧跟演進,也就累積在犯錯的次數跟修正的速度。

(圖片來源;本文經編輯後,刊載於今周刊1103期【不規矩報告】專欄
---
延伸閱讀: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場上唯一的敵人跟教練,都是自己

比賽,從心開始】推薦序 by IC

-- 場上的其他選手,其實不是你的對手,而是夥伴;無論跟你並肩而行、前後追逐,大家都是在拿出最佳實力,證明自己贏過昨天、上一季、去年或上一場賽事的自己。只是,你們碰巧在同個時間、同個地點,一同完成這場跟自己的比賽。 --



這是一本關於比賽的書,談的卻不是場上的比賽。這是一本關於網球跟教練的書,但應用領域卻遠不僅只於網球及運動教學。讓我先聊聊自己的故事…

2012年至今,我參加十場鐵人賽事,從25.75公里的半程鐵人,到最後兩場、相隔一年的113公里半程超鐵。當中,也跟團騎車環島、參加全馬賽事,平日的自主訓練,跑班、泳團跟私教課程更是沒有中斷、強度逐步提升,為的是輕鬆而專注地完成一場比賽。

是的,只為了真正完成一場比賽,我花了五年。

在今年四月底、第二次參加的113賽事,直到抵達終點的那一刻,我才明白,五年來的各種練習跟參賽經驗,都沒有白費。雖然成績是五年來的最快速度,但心情跟身體上的輕鬆,跟賽後恢復的速度,超過之前每一場比賽。經過一年鍛鍊,完賽時間從7小時47分進步到6小時34分,這1小時13分的差距,除了來自正確的訓練規劃與執行之外,更重要的是比賽時的專注與穩定。

即便如此,這場比賽並非一路順利。游泳時因為捷泳定位技術不足、路線偏斜而浪費不少時間;轉換到單車項目時,因為程序準備上的疏忽,沒能戴上有度數的風鏡,只好裸著近視超過400度的雙眼,聚精會神地完成90公里的單車路程;還好最後以目標配速完成21公里路跑,也是我第一場沒有停下來行走的鐵人賽。

六個半小時的成績絕不出色,分組排名也僅在50/150。但我知道,經過這五年時間、十場比賽跟上萬公里的練習,我已經找到掌握自己跟挑戰自己的關鍵,也就是「在場上當自己的教練,專注而放鬆地享受比賽」。

這是耐力運動迷人與獨特的地方。不同於球類競賽,無論是單人、雙人或多人的賽制,多數的比賽都在球場內進行,場邊教練可以透過眼神、動作、口語,甚至頭盔內的無線對講機,傳達指令、修正戰略與戰術。

但是游泳、單車、路跑、鐵人這類的賽事,即便比賽時眾多選手一同出發,賽道上摩肩擦踵,但每一個選手都知道,一旦出發後,在抵達終點之前,這是一場跟自己的比賽。唯一的教練,也只有你自己而已。

場上的其他選手,其實不是你的對手,而是夥伴;無論跟你並肩而行、前後追逐,大家都是在拿出最佳實力,證明自己贏過昨天、上一季、去年或上一場賽事的自己。只是,你們碰巧在同個時間、同個地點,一同完成這場跟自己的比賽

回到這本關於網球、教練與內心比賽的書。無論有沒有上場參賽的經驗,其實多數人都有面臨對手的臨場反應,以及對自己動作行為的價值判斷。

但這些瞬間反應與價值判斷,其實會中斷我們對環境、現場還有動作的「知覺」與「感受」。當認知壓過感知的時候,許多細微的失誤跟偏差,往往是一場比賽、一場對話、一個表演最後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這並非代表認知不重要。相反的,贏得內心比賽的關鍵,在於建立感知能力跟客觀認知的能力。因為無論是身體也好、環境也罷,或者當下所面對的對手、局勢、情境,都是隨時可能改變的,無法感知也就無法做出修正跟回應。

但是,僅培養感知能力也是不足的,沒有大量的練習,累積身體關於動作的記憶、神經系統感知外界變化的能力,所謂「放鬆而專注」的狀態,是無法輕易達成的。因為動作熟練、心態開放所以得以放鬆,因為全心感知身體與環境的互動所以必須專注。

所謂「放鬆而專注」,其實可以用許多人(尤其是有基礎運動能力者)在第一次打保齡球或高爾夫球時,因為剛開始接觸、而且全神貫注,卻又還沒有被錯誤姿勢跟求勝壓力所影響,所以都會打出格外高的分數。反而在接觸後不久,甚至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往往每下愈況,越修正越緊繃,成績也未見起色。

這時候如果採用本書的思惟,先排除精神上與認知上的壓力,只專注在感受身體跟動作本身上,並在重複練習後於腦中演示,或許我們都可以找到進步的訣竅。這個模式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案例,就是游泳名將菲爾普斯,他從小就採用這樣的訓練方式,每一場比賽都是在執行身體與腦海中無數次練習跟演示過的過程,讓自己進入專注而放鬆的狀態,奪牌彷彿只是照著劇本而已。

除了運動場上,「內心比賽」也隨時出現在我們生活與工作當中。主觀模式與價值判斷總會阻撓我們感受當下、正確回應,造成溝通上、判斷上或合作上的失誤與困境。

除了認識內心比賽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這本書給我另一個巨大的啟發,在於探討競爭的意義與對手的價值。如果我們的目標是透過超越困難、障礙,包括對手、環境或是自身條件,不斷超越自己,那麼場上的所有對手,其實是共同創造這個機會的夥伴。

如果雙方都竭盡心力、努力比賽的話,場上對手,其實是朋友而非敵人。無論在哪個賽場上,真正的敵人,一直都只有我們自己。

比賽,從心開始。因為所有比賽的敵人,都在我們內心。但只要你能做自己的教練,就能贏得內心比賽,戰勝自己。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