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既然是件高風險的事情,風險會發生在哪些地方?身為創業者該不該買保險?又該怎麼買呢?
從我的經驗與觀察,因為新創事業與創業者的收入、身份角色都會快速變動,透過動態、客製化、分階段購買的保險方式,才能創造適時適量、具有彈性的保障。
創業不算一件容易的事,但創業成功卻是再
困難許多倍的事情。到底有多困難呢?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
曾經比喻:創業就像「當你跳下懸崖,在掉落時打造一架飛機。」
因此,在他的著作【
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中,他認為創業者都必須建立一套自己的 ABZ 模型: A 計畫是用更聰明的方法去執行現在在做的事情;B 是當發現 A 計畫無效時,從失敗裡面再找來的新轉機 (也就是俗稱的
Pivot);Z 則是火箭的逃生艙與降落傘,當一切都無效時,你必須要確定能夠生存下去,不會因此流落街頭或人格破產。
創業風險來自四面八方,但創業者自己造成的風險最大
從十年來參與跟觀察數百個新創事業的心得,多數創業者都極端樂觀,因此總是看到市場的機會、自身的能力,但卻往往忽視了各種潛在的風險。
沒有錯,如果一直在意風險,
那大家都別創業了一定會讓創業更困難。但如同
人生的風險一般,唯有了解、面對創業的風險,才能計算與管理。
根據我自己參與新創事業的經驗,創業的風險來自外部與內部,外部風險包括:市場與產業的變化、競爭者、上游供應鏈、下游通路、合作夥伴、投資人、法規、資本市場、媒體(在這個時代包括任何網路使用者與自媒體);而內部風險則包括:技術、產品、團隊(創辦人、股東、經理人、員工)、財務、軟硬體設備、無形資產、組織文化、管理制度等。
這些風險,有些可以迴避(主要是內部風險,例如別錄用不可靠的員工、別建立互相猜忌的公司文化),有些可以透過資訊的揭露與掌握來管理(主要是外部風險)。有些可以透過保險來建立保障(財產險、公共責任意外險、店家綜合產險)。
而因為創業者多數都超級樂觀、而且全心投入在事業上,其自身風險往往最容易被忽視、卻也是影響事業最大的因素。
因為多數新創企業甚至成熟企業,創辦人或執行長幾乎都是不可取代的。一旦創辦人自己的身心、財務或家庭出了狀況,幾乎也就代表創業必須中斷。
所以,創業應該要買保險,但除了幫事業跟員工保險之外,創業者自己該怎麼設定保障、管理風險呢?
創業者更應該透過新型態保險來保障自己
如果你問保險公司或業務,願不願意賣保險給創業者,他一定面有難色。畢竟創業者的收入不固定、生活壓力大、財務與身心的風險都很難評估,基本上是不受歡迎的潛在顧客。
反過來說,如果創業者在上班或在學階段就開始接觸保險甚至為自己投保,一來因為年輕、二來收入與生活相對穩定,不僅容易貸款,通常都可以拿到比較低的保費率。但
即便在創業之前可以買到較划算的保險,若有創業規劃,其實長期甚至還本型的保險就相對沒有意義。
一來
創業初期的收入難以預估,過高的保費將造成財務負擔;二來進入規模化階段時要靠資本來創造營運槓桿,若創業者的資金都卡在報酬率不高、又失去財務能力彈性的長期或高額保單上,也就喪失了創業與保險各自的意義。
因此,隨著網路投保跟簡易型保單的出現,創業者是最適合的一群消費者。因為新創事業與創業者的收入、身份角色都會快速變動,動態、客製化、分階段購買的保險方式,創造適時適量、具有彈性的保障。
此外,創業者除了透過上班
累積產業經驗跟創業所需資源,也可以在上班時累積信用資產跟保險經驗。因為即便有融資管道跟保險商品,若沒有使用跟為自己購買的經驗,通常在需要的時候,往往就會陷入資訊匱乏的被動接受狀態。
創業,就是一條永遠在挑戰自己的道路。面對環境的變化、理解自己的風險,除了管理各項資源與自身健康之外,透過新型態的保險,除了保障自己,也為家人跟事業夥伴提供了更多保障。
(圖片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