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最好的經驗與教材。回首過往,感謝所有給我挫敗經驗的人與事,讓我有機會反省與成長。如果可以重來,我只希望,當年我能更早經歷過這些挫敗。
如果說我的工作伙伴 Jamie 當年參與「哈酷網」的實習經驗是激勵年輕學子參與新創公司的正面故事,那我自己這八年來的上班經驗與創業歷程,也許是另一種缺乏實習經驗與創業準備的深刻教材。
這幾個月,在幾個學校與政府單位分享這幾年的工作與創業歷程,最近也接受一些政大商學院學弟妹的訪談。當中聊到了我的職場經驗,還有問起我最挫折的經歷。
除了如「我有一個夢」當中所提到的申請出國屢屢卡關之外,在創投公司上班與參與創業的過程,我也不是一帆風順,而同樣跌跌撞撞。
三家創投的經歷...
雖然幸運地台大在取得最高工程學位後,進入誠信開發(台灣生技創投的巨擘之一)工作,並且在當時總經理的推薦下,獲得政大商學院的甄試入學資格,但處於職場啟蒙階段的我,其實對於產業並不熟悉,更遑論需要多年實務經驗、深厚人際關係與投資觀點的創投產業。雖然接受了創投公會的人才養成班訓練,但其實對於創業與投資實務,我還有很大的問號。
後來因為家庭變故,我必須離開職場並到市府研考會服替代役,由於勤務內容與網路新都計畫相關,也因此接觸到行動網路、公開資料與電子商務等議題,並蒐集許多國家跟城市的規劃與科技進展。(這也成了我與網路及行動產業接觸的濫觴)
退伍離開市府之後,一邊在政大把課修完,一邊開始規劃工作。再次因為機緣,我透過碩網資訊的總經理介紹,取得了台灣工銀科技顧問的面試機會,並且順利錄取,回到號稱熟悉、其實還很陌生的創投環境。
(附帶一提,碩網資訊就是 Jamie參與的哈酷網後來轉型的知識管理公司,台灣工銀也是碩網資訊的股東,沒想到世界真小,多年後我會跟哈酷網的成員共同創業)
回想當時擔任的投資後管理工作,現在覺得無論對個人、對公司還有對投資戶,都是非常有價值而且複雜的職務,但是當時的我,一方面只想趕快找到升遷機會,二方面覺得投後管工作表面上單調無聊;即使工作穩定、環境優渥,又有支持愛護我的前後台主管,卻沒有好好珍惜,一心只想找新的工作機會。
在得知神通聯華集團旗下的聯訊創投有投資工作機會後,我順利通過面試,很快地轉換跑道,如願的成為投資人員。不過,也因為這份工作所處的環境,是大型科技製造業集團,雖然已經是在管理不如研發與製造部門嚴格的投資部門,但是許多人事規定與組織文化,我其實並沒有遵循與尊重,因此,我很快地不適應而離開。
現在回首,一方面感念當時邀請我的老闆非常大膽,錄用我這麼年輕氣盛、經驗不足的新手,二方面也要感謝老闆快刀斬亂麻,看出我不適合大組織的習性,讓我不用再躊躇猶豫、折磨自己與老闆彼此。
參與新創公司的經驗
在不到三年時間、經歷三家創投公司之後,一方面覺得自己缺乏實務經驗,二方面體認到自己不適應大型組織,因此開始尋求新創公司的參與機會。
因為自己的光電儀器研發背景,我陸續參與了晶兆科技(台灣超微光學前身)、長裕欣業新事業部門,以及嘉原科技的新創過程,先後擔任了事業發展、研發主管與營運管理等職務。
在將近五年的三個新創事業經歷中,我參與了五個新技術產品的開發,為公司爭取到光電業界的產品獎項,並熟悉市場開發與業務建立的過程,參與了這幾個團隊的起使運作、資金募集、人員招募與制度建立。
但是,也因為對於產品與市場開發的經驗不足,以及溝通技巧不純熟,在當中出現許多的狀況,不管是產品進度不如預期、資金沒有到位、團隊內部衝突、投資人與經營團隊調整等,都讓我發現,即便充滿創業熱情,面對各種突發狀況時,自己的溝通與管理能力有多不足;以及,對的團隊與工作默契,有多重要。
千金難買早知道!
離開學校這麼多年,從上班與參與創業的歷程中,我慢慢體會到,許多事情,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而這些寶貴的經驗,如果我在畢業之前就能提早學到,該有多好。
不管是對於組織文化的學習適應,或者從當中瞭解自己的個性與職涯傾向,還是在人際溝通、團隊領導、市場行銷、公司營運等面向的技能與智慧,其實,都可以在更早的時候,透過實習來經歷。
挫敗,讓人成長。每歷經一次失敗,你就離成功更近一點。
如果我們都能越早開始體驗挫敗,知道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門功課,那麼,也許我們當中會多一些人,願意提前嘗試、願意趁早學習。
無論嘗試的結果如何,至少,你會更了解自己,更早一點成熟。
12/1(六)在台大,有一場 2012 新創事業實習冬季媒合會,有 48 家新創公司,包括 29 家 appWorks 育成的團隊,會在那裡等你們加入,讓你有機會嘗試,有機會提早學習與體驗挫敗。
---
圖像來源:Another stormtrooper falls!
延伸閱讀: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經營者的腦袋
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不是資金土地,不是生財設備,而是核心團隊,是執行長的那顆腦袋。
從新聞話題聊起...
這幾天網路上最熱門的議題,除了上週末的金馬獎與台灣電影,應該是台灣壹傳媒的交易案,還有核四承包商的老實話。
這幾個議題,乍看涵蓋了兩岸、社會、影劇、媒體、政治、能源等,其實我覺得背後都是同一件事情,就是反映了經營團隊與主事者是否被信任。
怎麼說呢?
兩岸議題的核心
金馬獎今年的評審團與得獎名單,相當具有兩岸代表性,卻被一些民意代表與評論家抨擊為中國金馬獎、台灣金雞獎。其實背後反映的是,許多台灣人不想被(現在的)中國統一、不願意被當作中國人的情節(這個觀點我可以理解)。
我其實也是這樣的台灣人,但我也很反對小鼻子、小眼睛的認為,我們辦的獎,就該多鼓勵台灣人。那坎城影展、東京影展都可以收起來了,如果金馬獎可以變成華人電影界的最高榮譽,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中國與香港電影得獎?
所以,問題不是台灣人不想被當中國人,而是當現在中國政府統治下的台灣有什麼好處?
如果中國是一個民主、開放,政府廉潔有效率的國家,應該會有不少人願意接受統一的主張,或者思考這樣的可能性。
所以重點不是該不該統一,而是被誰統一,被怎樣的主政者、經營團隊所領導。
媒體交易的恐懼
壹傳媒的交易,之所以引人爭議,除了即將接手的估菜王辜蔡王三個集團各代表金融、製造等商業財閥與影響力外,背後的親中勢力與媒體管制「想像」,也是讓許多媒體人與一般大眾無法接受的主因。
已經擁有中時、中天、中視集團的蔡先生,無論其政治立場或草莽性格,在許多場合對媒體人、文化人的輕藐,對於團隊與員工的不尊重,才是真正讓人無法忍受、無可期待的。
所以,重點不是一個媒體集團該不該賣,能不能賣,而是被誰收購,繼續經營。
核四商轉的疑慮
昨天這篇由核四承包商受訪的人間異語,我貼在臉書塗鴉牆後被分享了78次。
姑且不論核能技術是否安全、是否最環保、是否成本最低,這些都值得花時間討論,都值得由有魄力、有能力的執政當局,作出決斷。
但今天我們感受到的是,有一股商業及政治力量在背後運轉,要讓曾經停工、費時多年、狀態不明的核四廠往商業運轉的方向前進。
在許多問題一直被揭發出來的情況之下,執政當局無法說明、不願溝通,也沒有看到拿出魄力來提出改善方案或具體成效之下,怎麼能夠讓老百姓相信,這是可以運轉的核能電廠?
重點不是核能技術本身,而是一個核電廠由什麼樣的團隊,進行監工、驗收、經營、維護。
投資與交易的重點
過去我提過,投資人最想投資的,是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以及值得信賴的長期關係。
反之,經營團隊與員工最需要的,不是資金,不是名聲,而是值得互相信任、對這個事業有熱情也有承諾,有資源可以協助你的伙伴與主事者。
一個公司、組織、國家,最重要的,就是領導者。最重要的資產,不是資金土地,不是生財設備,而是核心團隊,是主事者的那顆腦袋。
無論要投資、要交易,都要思考那顆經營者的腦袋是否值得你信賴。如果你要創業,或者要經營一家公司,那麼請努力修練,成就公司最重要的資產。
---
圖案來源:Apple fanatic cultivated real apples with Apple logo
從新聞話題聊起...
這幾天網路上最熱門的議題,除了上週末的金馬獎與台灣電影,應該是台灣壹傳媒的交易案,還有核四承包商的老實話。
這幾個議題,乍看涵蓋了兩岸、社會、影劇、媒體、政治、能源等,其實我覺得背後都是同一件事情,就是反映了經營團隊與主事者是否被信任。
怎麼說呢?
兩岸議題的核心
金馬獎今年的評審團與得獎名單,相當具有兩岸代表性,卻被一些民意代表與評論家抨擊為中國金馬獎、台灣金雞獎。其實背後反映的是,許多台灣人不想被(現在的)中國統一、不願意被當作中國人的情節(這個觀點我可以理解)。
我其實也是這樣的台灣人,但我也很反對小鼻子、小眼睛的認為,我們辦的獎,就該多鼓勵台灣人。那坎城影展、東京影展都可以收起來了,如果金馬獎可以變成華人電影界的最高榮譽,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中國與香港電影得獎?
所以,問題不是台灣人不想被當中國人,而是當現在中國政府統治下的台灣有什麼好處?
如果中國是一個民主、開放,政府廉潔有效率的國家,應該會有不少人願意接受統一的主張,或者思考這樣的可能性。
所以重點不是該不該統一,而是被誰統一,被怎樣的主政者、經營團隊所領導。
媒體交易的恐懼
壹傳媒的交易,之所以引人爭議,除了即將接手的
已經擁有中時、中天、中視集團的蔡先生,無論其政治立場或草莽性格,在許多場合對媒體人、文化人的輕藐,對於團隊與員工的不尊重,才是真正讓人無法忍受、無可期待的。
所以,重點不是一個媒體集團該不該賣,能不能賣,而是被誰收購,繼續經營。
核四商轉的疑慮
昨天這篇由核四承包商受訪的人間異語,我貼在臉書塗鴉牆後被分享了78次。
姑且不論核能技術是否安全、是否最環保、是否成本最低,這些都值得花時間討論,都值得由有魄力、有能力的執政當局,作出決斷。
但今天我們感受到的是,有一股商業及政治力量在背後運轉,要讓曾經停工、費時多年、狀態不明的核四廠往商業運轉的方向前進。
在許多問題一直被揭發出來的情況之下,執政當局無法說明、不願溝通,也沒有看到拿出魄力來提出改善方案或具體成效之下,怎麼能夠讓老百姓相信,這是可以運轉的核能電廠?
重點不是核能技術本身,而是一個核電廠由什麼樣的團隊,進行監工、驗收、經營、維護。
投資與交易的重點
過去我提過,投資人最想投資的,是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以及值得信賴的長期關係。
反之,經營團隊與員工最需要的,不是資金,不是名聲,而是值得互相信任、對這個事業有熱情也有承諾,有資源可以協助你的伙伴與主事者。
一個公司、組織、國家,最重要的,就是領導者。最重要的資產,不是資金土地,不是生財設備,而是核心團隊,是主事者的那顆腦袋。
無論要投資、要交易,都要思考那顆經營者的腦袋是否值得你信賴。如果你要創業,或者要經營一家公司,那麼請努力修練,成就公司最重要的資產。
---
圖案來源:Apple fanatic cultivated real apples with Apple logo
---
延伸閱讀: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品牌是什麼?
品牌,就是賦予消費者品味,就是想像力的無限延伸。
品牌,就是「再貴都要買」;就是帶給消費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品牌,就是讓消費者願意追隨、願意成為的品味象徵。
所以,品牌不是性價比,不是廣告,不是商標,不是 Slogan,不是讓消費者上門一次而已。
我在幾次演講做過調查,國產品牌,不管是 HTC, ASUS 還是 Acer,往往都讓消費者想換機;但是 Apple, IBM, Toshiba, Sony 就會讓消費者一買再買,忠誠信仰。
品牌是讓消費者上門之後,願意回購,願意推薦,成就一門生意。
因此,習慣規格戰爭、成本競爭、性價比優勢的台灣,很少人懂得打造品牌。
我們需要想像力,需要藝術家,需要面對消費者,需要品味。
那麼,我們才會有品牌。
---
(圖像來源:Steve Job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pple Logo: "Don't Make it Cute")
(後記:昨天在交大的演講,雖然談的是「創新與創業」,不過我也花了不少時間聊品牌。所以把這些心得跟文字,順便記錄下來)
想跟我們一起討論追尋品牌的精神嗎?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還剩三天。
品牌,就是「再貴都要買」;就是帶給消費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品牌,就是讓消費者願意追隨、願意成為的品味象徵。
所以,品牌不是性價比,不是廣告,不是商標,不是 Slogan,不是讓消費者上門一次而已。
我在幾次演講做過調查,國產品牌,不管是 HTC, ASUS 還是 Acer,往往都讓消費者想換機;但是 Apple, IBM, Toshiba, Sony 就會讓消費者一買再買,忠誠信仰。
品牌是讓消費者上門之後,願意回購,願意推薦,成就一門生意。
因此,習慣規格戰爭、成本競爭、性價比優勢的台灣,很少人懂得打造品牌。
我們需要想像力,需要藝術家,需要面對消費者,需要品味。
那麼,我們才會有品牌。
---
(圖像來源:Steve Job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pple Logo: "Don't Make it Cute")
(後記:昨天在交大的演講,雖然談的是「創新與創業」,不過我也花了不少時間聊品牌。所以把這些心得跟文字,順便記錄下來)
想跟我們一起討論追尋品牌的精神嗎?第六屆 appWorks 育成計畫申請,還剩三天。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我有一個夢
領導,而不是管理。在 appWorks,我們這樣對創業者說。而我真正想做的,是培育一群領袖,讓每一個人都 Dare to Dream, Work to Win.
我的願景
昨天在 appWorks 每週例行的經營團隊會議之前,Jamie 神來一筆地問每個與會成員,對於 appWorks 願景與使命的看法。
答案雖然都很接近,但其實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觀點。例如:創造一百家能上市的網路公司;為台灣打造世界一流的網路跟軟體產業;接軌各方資源、成為網路與行動產業的推手與創業者港灣等等。
而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五個字:「領袖的搖籃」。
沒有錯,這就是我自己想參與並創立 appWorks 的原因,除了想打造一個創業學校之外,我希望為台灣培育下一代的領導者,無論是在產業、教育或媒體各方面。
當然,這個願景離現在還很遠;短期到中期階段,我們仍然會把網路與行動產業作為主要育成標的,但是,我知道,即使我自己不是什麼太好的領導人或管理者,但如果不能尋找、啟發、刺激出更多的領袖,我們跟下一代的未來,岌岌可危。
而這個願景,這個理想,說起來簡單,但我追尋了十年...
出國一夢
雖然在一般人的眼中,我的學歷頗具競爭力,又十分幸運地在取得工程與管理學位之後,參與過政府專案、創投產業,接著在五年前開始參與新創事業,有了許多投資、募資、行銷與營運新公司的經歷,但在我心裡,一直埋藏著「出國」的夢想。
昨天 Inside 上一篇軟體工程師出國為自己創造職涯競爭力的文章,完全說中我當年的心事,還有曾經的計畫與努力。過去十年,我有四五次的機會,包括申請國際交換學生、短期學術研究或者專案培訓計畫,每每都在最後一關,因為家庭因素或者自己努力不足,失之交臂、名落孫山。
相較於從小讀書考試,一路過關斬將,似乎出國這關,我永遠卡關,也一度成為我的心理障礙。即便是過去九年,我因為學業與工作關係,去了五趟矽谷、一趟澳洲、兩趟日本、四趟中國,依然覺得自己是井底之蛙,沒有世界競爭力,無法達成自己一個理想的目標。
直到,我遇見了好幾位從不同國家,一個個回來台灣的好朋友,還有現在身邊一同工作的好伙伴。
他們讓我明白了,其實,台灣,才是真正值得追尋跟努力的土地。
我,已經在築夢
因為生於斯、長於斯,我們的家人、朋友,所愛與愛我們的人,都在這裡。所以值得為這裡繼續奮鬥,值得把自己的下半生投注在這個美麗但不完美的島嶼上。
我想,就算我出去繞了一圈,有了更精彩的學業、產業、投資、創業經歷,我應該也是在做跟現在一樣的事吧?
只是,我得多等好幾年,錯過好多我現在正在經歷的風景。
於是,我釋懷了。
我發現,打造一個「領袖的搖籃」,就是我畢生想追逐的志業。而我已經在一步步打造基礎。
沒什麼好怕的!
這陣子,台灣人似乎特別團結,但也格外缺乏信心。我前幾天在臉書上寫道:
「台灣社會的現象其實很容易解釋,大家都在期待救贖。
所以即便夢幻,李大仁依然是女人心中的終極對象;即使腥羶,壹傳媒仍舊是全民搶救的公正傳媒;遑論我們問題多多、困境重重的政府、產業跟學校等議題。
但是,期待別人永遠是不切實際的,唯有自己踏出那一步,跨出舒適圈。
想要什麼,就去創造,就去改變,而不是等待。」
這就是我想說的,也正是我在做的。這件事,沒有時間表,也不會有終點。
我的願景
昨天在 appWorks 每週例行的經營團隊會議之前,Jamie 神來一筆地問每個與會成員,對於 appWorks 願景與使命的看法。
答案雖然都很接近,但其實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觀點。例如:創造一百家能上市的網路公司;為台灣打造世界一流的網路跟軟體產業;接軌各方資源、成為網路與行動產業的推手與創業者港灣等等。
而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五個字:「領袖的搖籃」。
沒有錯,這就是我自己想參與並創立 appWorks 的原因,除了想打造一個創業學校之外,我希望為台灣培育下一代的領導者,無論是在產業、教育或媒體各方面。
當然,這個願景離現在還很遠;短期到中期階段,我們仍然會把網路與行動產業作為主要育成標的,但是,我知道,即使我自己不是什麼太好的領導人或管理者,但如果不能尋找、啟發、刺激出更多的領袖,我們跟下一代的未來,岌岌可危。
而這個願景,這個理想,說起來簡單,但我追尋了十年...
出國一夢
雖然在一般人的眼中,我的學歷頗具競爭力,又十分幸運地在取得工程與管理學位之後,參與過政府專案、創投產業,接著在五年前開始參與新創事業,有了許多投資、募資、行銷與營運新公司的經歷,但在我心裡,一直埋藏著「出國」的夢想。
昨天 Inside 上一篇軟體工程師出國為自己創造職涯競爭力的文章,完全說中我當年的心事,還有曾經的計畫與努力。過去十年,我有四五次的機會,包括申請國際交換學生、短期學術研究或者專案培訓計畫,每每都在最後一關,因為家庭因素或者自己努力不足,失之交臂、名落孫山。
相較於從小讀書考試,一路過關斬將,似乎出國這關,我永遠卡關,也一度成為我的心理障礙。即便是過去九年,我因為學業與工作關係,去了五趟矽谷、一趟澳洲、兩趟日本、四趟中國,依然覺得自己是井底之蛙,沒有世界競爭力,無法達成自己一個理想的目標。
直到,我遇見了好幾位從不同國家,一個個回來台灣的好朋友,還有現在身邊一同工作的好伙伴。
他們讓我明白了,其實,台灣,才是真正值得追尋跟努力的土地。
我,已經在築夢
因為生於斯、長於斯,我們的家人、朋友,所愛與愛我們的人,都在這裡。所以值得為這裡繼續奮鬥,值得把自己的下半生投注在這個美麗但不完美的島嶼上。
我想,就算我出去繞了一圈,有了更精彩的學業、產業、投資、創業經歷,我應該也是在做跟現在一樣的事吧?
只是,我得多等好幾年,錯過好多我現在正在經歷的風景。
於是,我釋懷了。
我發現,打造一個「領袖的搖籃」,就是我畢生想追逐的志業。而我已經在一步步打造基礎。
沒什麼好怕的!
這陣子,台灣人似乎特別團結,但也格外缺乏信心。我前幾天在臉書上寫道:
「台灣社會的現象其實很容易解釋,大家都在期待救贖。
所以即便夢幻,李大仁依然是女人心中的終極對象;即使腥羶,壹傳媒仍舊是全民搶救的公正傳媒;遑論我們問題多多、困境重重的政府、產業跟學校等議題。
但是,期待別人永遠是不切實際的,唯有自己踏出那一步,跨出舒適圈。
想要什麼,就去創造,就去改變,而不是等待。」
這就是我想說的,也正是我在做的。這件事,沒有時間表,也不會有終點。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獨處的必要
成功者善獨處,知己而能識人,律己且能容人,往往孤單卻不寂寞。平庸者隨波逐流,不知己之好惡與心之所向,人群裡依然寂寞。
鄉愿與從眾
亞熱帶的台灣,是座擁擠的島嶼,有著熱情的人民、激情的社會。
遊歷北歐多年、創辦北歐櫥窗的好友 Jack 曾說:「台灣社會像是個大金爐,許多現象跟議題都快速燃燒,也快速熄滅;北歐社會則像懷爐,燃燒不曾灼烈,但溫度卻能持續很久。」
有人覺得台灣社會鄉愿,有人說是民粹主義高漲,但我覺得,除了我們的教育與生活裡缺乏「品味」教育,其實也是因為人口密度過高,以及從小被灌輸的同儕相仿、從眾主義有關。
前兩天,一篇關於尾牙不要再叫員工表演的文章引起許多轉貼與討論,多數集中在台灣企業的「無限責任制」;但我另一位社會觀察家好友 Sting 的分析,卻格外讓我有共鳴:
「獨處文化是說話能耐的一種來源,我認識的有趣朋友們,除了豐富語言與閱歷,更重要的是,他們常常能享受獨處(獨處未必宅宅),似乎是其省思、反芻、更新自我的重要機制之一。
我們不鼓勵獨處,卻也不喜歡落單,在各種誘因與(想像的)壓力下,眾人只好出席年復一年的哎喲尾牙...年復一年寄望主持人喊出的號碼,就在自己手上『一卷在手,希望無窮』的抽獎單上。」
鄉愿與從眾
亞熱帶的台灣,是座擁擠的島嶼,有著熱情的人民、激情的社會。
遊歷北歐多年、創辦北歐櫥窗的好友 Jack 曾說:「台灣社會像是個大金爐,許多現象跟議題都快速燃燒,也快速熄滅;北歐社會則像懷爐,燃燒不曾灼烈,但溫度卻能持續很久。」
有人覺得台灣社會鄉愿,有人說是民粹主義高漲,但我覺得,除了我們的教育與生活裡缺乏「品味」教育,其實也是因為人口密度過高,以及從小被灌輸的同儕相仿、從眾主義有關。
前兩天,一篇關於尾牙不要再叫員工表演的文章引起許多轉貼與討論,多數集中在台灣企業的「無限責任制」;但我另一位社會觀察家好友 Sting 的分析,卻格外讓我有共鳴:
「獨處文化是說話能耐的一種來源,我認識的有趣朋友們,除了豐富語言與閱歷,更重要的是,他們常常能享受獨處(獨處未必宅宅),似乎是其省思、反芻、更新自我的重要機制之一。
我們不鼓勵獨處,卻也不喜歡落單,在各種誘因與(想像的)壓力下,眾人只好出席年復一年的哎喲尾牙...年復一年寄望主持人喊出的號碼,就在自己手上『一卷在手,希望無窮』的抽獎單上。」
撇開尾牙表演,就算是上台簡報,我們也很喜歡湊熱鬧形式的情境劇,或者看似分工實則讓聽眾分心的輪流上台,而不是真正能形塑領袖與團隊的個人代表簡報型態。
獨處的功課
說到底,「獨處」這門功課,在台灣,談得太少。
奇怪,人不是群居的社會動物嗎?獨處如果這麼好,浩劫重生的主角幹嘛還弄來一顆微笑的威爾森?前兩天,我不是才在談團隊跟伙伴的重要性嗎?
當然,人需要群體,需要社群,需要說話跟溝通,甚至需要舞台;所以我們才有 Facebook,才有 Whatsapp,才有 Instagram。
我們也當然需要團隊與伙伴,彼此支持工作與生活,一同朝著夢想而努力。所以我們才有生態圈的需求、才想要創立 appWorks。
但是,獨處對於領導者跟管理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這些領導與管理的對象或標的,未必是指企業跟組織,也可以是對自己的生活、心思、人生,或者家庭、事業的方向與型態。
因為,唯有透過獨處,人才能聆聽自己心中的聲音,發現那些微小卻重要的潛意識,並且鍛鍊思考的能力,產生決策的靈感,以及相信直覺的習慣。
在日常生活或企業決策上,大部分的抉擇(Decision Making)都可以依賴理性的分析,但是越是重要、影響越深遠的決策,往往必須要靠直覺;但真正「可靠的直覺」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必須能夠聆聽自我內心,才能發揮效果。
我認為:善獨處者,才懂與人相處;徹底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掌握人性。而領導需要智慧跟勇氣,管理需要策略跟執行;前者來自獨處自知,後者依靠識人用人。
獨處,其實很簡單
沒有獨處經驗或者不常獨處的人,也許會問,獨處時該做些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閱讀、旅遊、攝影、思考,還有規律的個人運動(如:單車、游泳、路跑、瑜珈等,或者參加鐵人三項.. XD)或寫作,都是很好的獨處方式,也有人選擇禪修或打坐、冥想。
其實,只要每天給自己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關掉你的電視跟電腦,丟開手機與平板,去他的臉書跟電子郵件。
好好跟自己相處,聽聽你心裡對於現在生活、人生、家庭、事業的感受。問問自己:「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要的嗎?」「我的人生,是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的家人與團隊,我身邊的人,是否因為我而過得更好?」
成功者善獨處,知己而能識人,律己且能容人,往往孤單卻不寂寞。平庸者隨波逐流,不知己之好惡與心之所向,人群裡依然寂寞。
但願你我,都能學會獨處這門功夫。
(Creative Common 授權影像來源)
---
延伸閱讀:
---
想知道更多創業者的心法?歡迎申請 appWorks 第六屆育成計畫。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在一條船上
團隊跟合作夥伴,是創業者最重要的企業資源,也是唯一能支持你、激勵你的資源,甚至能夠改變你的一生。創業題目可以換、技術可以買、資金可以找,但是好的團隊跟創業伙伴真的是最難得、最珍貴的!
我很喜歡 Ship 這個字,除了因為它很傳神地表達將產品送到市場上的動作之外(在 appWorks 我們甚至拿來取代 Lean Startup Model 中的 BML 循環中的 Build),也因為它的名詞意涵「船」。
而人際關係(Relationship)跟合作夥伴、合夥人(Partnership),也都是 ship 這個字尾。我們俗諺中也有「十年修得同船渡」,似乎,在同一條船上,是東西方對於緊密關係的共通詮釋。
我的工作伙伴 Jamie 前兩天關於 CEO 的文章寫得很棒,我很喜歡他用船長來比喻執行長的角色。在 appWorks,每一個成員(包括實習生),在被錄用的那一天,我們一定會正式的歡迎他/她:Welcome on board! (歡迎上船!)
從三年前在網路上跟 Jamie 打屁抬槓,到三個月後在籃球場上相認,隔天喝咖啡之後決定一起投入創業,然後一起招募第一屆團隊、設立公司、找辦公室跟育成場地,這一切過程,對於曾經參與三家新創公司的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這些工作流程,找人、找場地、裝修與行政作業,需要的是決策跟執行,以及各種資源跟經驗;陌生的是我第一次跟年紀相近的伙伴共同創業(之前都是跟隨資深經理人而加入創業),而且這個伙伴,是我生活上本來認識的朋友,甚至是會吐槽我、但也會在球場上挺我(即使我球打得不怎麼樣)、跟對手嗆聲的好伙伴。
接著,因為我對另一個工作已有承諾,所以必須以兼職方式進行 appWorks 的工作,直到今年四月;這段期間,我們用自己的資源,育成了100個團隊,投資了12個公司,也招募了新的成員,努力募集到第一筆創投基金。在基金到位同時,我也剛好完成另一個工作的階段性目標,回到 appWorks 全職。
半年就這麼過了。
轉眼間,我跟 Jamie 也認識、一起創業三年了。
我們繼續著育成、投資,繼續陪團隊開心、難過、練習、慶功,繼續跟他們聊天、打屁,順便教他們怎麼募資、如何行銷。
有朋友問我,在 appWorks,我們怎麼分工?如何工作?
我會說,我們是一個「平權分責」的團隊。
每個人有自己的特質與專長,也互相支持對方的工作。相較於執行長制或總經理制的「集權分層」方式,合夥人制的優點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跟平等的決策權力,而共識決的方式也會犧牲一些效率跟時間,但卻是專業扁平組織所需要的機會成本。
我非常喜歡這裡的工作氣氛跟方式,我們相互信賴、彼此支持。認為不對的事情,無論對事或者對人,我們會直接告訴對方、也接受對方的提醒、指正。在工作上,每件事情都有主導者,也都會互相支援,用最有效率跟最透明的方式進行。
沒有一種組織架構適合所有新創公司,也沒有一家成長中的企業永遠用相同的組織架構。但合夥人制真的非常適合高工作效率、高自主性跟高認同感的團隊。
在參與經營、育成與投資許多團隊之後,我發現過度集權的金字塔結構,其實只會把新創團隊內的信任感、認同感跟參與感剝奪殆盡,並且讓公司往平庸之路前進。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這個團隊、這個生態系一起成長。我也期待,更多新創公司,可以採用不同傳統的組織架構,讓團隊成員跟合作伙伴,可以支持自己一輩子,創造更大的價值。
有夢想,是幸福的種子。
為自己的夢想努力,是幸福的起步。
跟一群人共同為夢想努力,是幸福的成功方程式!
---
延伸閱讀:
---
想多瞭解 appWorks 嗎?歡迎參加本週五的 Open House 活動!
appWorks Team @ Demo Day #5 |
我很喜歡 Ship 這個字,除了因為它很傳神地表達將產品送到市場上的動作之外(在 appWorks 我們甚至拿來取代 Lean Startup Model 中的 BML 循環中的 Build),也因為它的名詞意涵「船」。
而人際關係(Relationship)跟合作夥伴、合夥人(Partnership),也都是 ship 這個字尾。我們俗諺中也有「十年修得同船渡」,似乎,在同一條船上,是東西方對於緊密關係的共通詮釋。
我的工作伙伴 Jamie 前兩天關於 CEO 的文章寫得很棒,我很喜歡他用船長來比喻執行長的角色。在 appWorks,每一個成員(包括實習生),在被錄用的那一天,我們一定會正式的歡迎他/她:Welcome on board! (歡迎上船!)
從三年前在網路上跟 Jamie 打屁抬槓,到三個月後在籃球場上相認,隔天喝咖啡之後決定一起投入創業,然後一起招募第一屆團隊、設立公司、找辦公室跟育成場地,這一切過程,對於曾經參與三家新創公司的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這些工作流程,找人、找場地、裝修與行政作業,需要的是決策跟執行,以及各種資源跟經驗;陌生的是我第一次跟年紀相近的伙伴共同創業(之前都是跟隨資深經理人而加入創業),而且這個伙伴,是我生活上本來認識的朋友,甚至是會吐槽我、但也會在球場上挺我(即使我球打得不怎麼樣)、跟對手嗆聲的好伙伴。
接著,因為我對另一個工作已有承諾,所以必須以兼職方式進行 appWorks 的工作,直到今年四月;這段期間,我們用自己的資源,育成了100個團隊,投資了12個公司,也招募了新的成員,努力募集到第一筆創投基金。在基金到位同時,我也剛好完成另一個工作的階段性目標,回到 appWorks 全職。
半年就這麼過了。
轉眼間,我跟 Jamie 也認識、一起創業三年了。
我們繼續著育成、投資,繼續陪團隊開心、難過、練習、慶功,繼續跟他們聊天、打屁,順便教他們怎麼募資、如何行銷。
有朋友問我,在 appWorks,我們怎麼分工?如何工作?
我會說,我們是一個「平權分責」的團隊。
每個人有自己的特質與專長,也互相支持對方的工作。相較於執行長制或總經理制的「集權分層」方式,合夥人制的優點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跟平等的決策權力,而共識決的方式也會犧牲一些效率跟時間,但卻是專業扁平組織所需要的機會成本。
我非常喜歡這裡的工作氣氛跟方式,我們相互信賴、彼此支持。認為不對的事情,無論對事或者對人,我們會直接告訴對方、也接受對方的提醒、指正。在工作上,每件事情都有主導者,也都會互相支援,用最有效率跟最透明的方式進行。
沒有一種組織架構適合所有新創公司,也沒有一家成長中的企業永遠用相同的組織架構。但合夥人制真的非常適合高工作效率、高自主性跟高認同感的團隊。
在參與經營、育成與投資許多團隊之後,我發現過度集權的金字塔結構,其實只會把新創團隊內的信任感、認同感跟參與感剝奪殆盡,並且讓公司往平庸之路前進。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這個團隊、這個生態系一起成長。我也期待,更多新創公司,可以採用不同傳統的組織架構,讓團隊成員跟合作伙伴,可以支持自己一輩子,創造更大的價值。
有夢想,是幸福的種子。
為自己的夢想努力,是幸福的起步。
跟一群人共同為夢想努力,是幸福的成功方程式!
---
延伸閱讀:
---
想多瞭解 appWorks 嗎?歡迎參加本週五的 Open House 活動!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嘴砲的品味
嘴砲未必是壞事,酸文也能有見地。不過,品味跟格調,不是人人都會的。
嘴砲的趨勢與分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許是政論節目跟叩應節目開始風行以後,原本純樸的台灣第320鄉、跟本來以勸敗為主業的小惡魔,沾染了越來越多的嘴砲氣息,有越來越多的酸民出現。
「反駁金字塔」 |
嘴砲的趨勢與分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也許是政論節目跟叩應節目開始風行以後,原本純樸的台灣第320鄉、跟本來以勸敗為主業的小惡魔,沾染了越來越多的嘴砲氣息,有越來越多的酸民出現。
不管是汽車論壇上的鍵盤車手,或者政治版或八卦版的嘴砲魔人,好像有著一張犀利的嘴、一支鋒利的筆、一把專業的好鍵盤,就可以成為網路名人、專業達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比寶傑還多聞、比西屏還博學。
其實不只是台灣,美國的網路論壇、網誌圈或推特上,也常常有筆戰,例如關於媒體世代的論戰,還有關於超級天使跟育成模式的論戰。
其實早在2008年,超級天使界的天神 Paul Graham 就寫過 How to Disagree 一文,台灣也有網友翻譯整理為「嘴砲金字塔」。說穿了,就是在討論反駁力道的深淺,或者說是嘴砲的品味。
不過,我覺得用反駁、辱罵這些字眼,都沒有最近很紅的「酸」這個字來得傳神。閱讀了許多酸文,累積了足夠胃酸之後,我也想聊聊「酸的格調」。
酸酸有三種...
不只斯斯有兩種,酸文也可以分類。
一般人以為的酸中之王、毀屍滅跡的神冰利器-王水,跟酸中之后、玻璃跟半導體輕鬆吃光光的氫氟酸,都是削骨吃肉、破壞殆盡;這種等級的酸文,其實就是善盡破壞之能事,也許可以成為革命所需的必要破壞,但也可能連建設所需的地基一起毀滅。
至於用來洗廁所的鹽酸、可以做炸藥的硝酸、拿來做鉛酸電池的硫酸,除了有工業應用,也都是毀容聖品;這種等級的酸文,破壞力一般,但足以讓對手花容失色,顏面盡失,不過骨肉也許還能留著,保留對方實力。
反過來,在醫療美容界最常使用的果酸:因為保濕度強、成分天然而不會刺激皮膚,所以廣泛被用在改善肌膚乾燥及角化現象;這種等級的酸文,或者是明貶實褒,或者是重提輕放,其實比較像是提點,算是很難做到的一種。
而最營養的,應該是讓人喝了可以脫胎換骨、軟筋縮骨的醋酸:由於陳年純釀、發酵製成,有些嗆味難以入口,有些芬芳清香撲鼻,但都是真正可以食用的好物,陳年好醋不僅對身體好,也能提振精神;這種等級的酸文,可以說是神仙下凡,治標也治本,不過千載難逢、萬中取一。
最沒營養的,一樣可以入口、摻在汽水跟可樂裡的碳酸:只有冰涼之後飲用才有提神爽口的效果,但除了效用短暫之外,還可能增加身體酸性,喝多了只有傷身,還順便吃下了一堆熱量;這種酸文,就是明褒暗貶,表面上清爽,暗地裡中傷,實在要多提防。
還有一種,就是廚餘跟垃圾所發出的臭酸:這種酸味既臭又嗆,產生氣味的原料得經過處理、掩埋或焚燒,才能產生價值;臭酸文的特點,就是又臭又長,難以消化又沒啥重點,通常可以直接跳過。
所以,酸文如果只是臭酸、碳酸,沒營養或沒衛生;如果是破壞性質的工業用酸,也許可以殺敵無數,但有時傷人一百,傷己五十;最好的酸文是果酸跟醋酸,或者換膚美容,或者醍醐灌頂,這才是有建設性的好酸。
多樣性是必要的...
最近的體會是,當一個圈子裡,什麼樣的角色都有,才能稱為一個生態系;多樣性是一個生態系是否健康長壽的重要指標。
而檸檬雖然酸,但卻是重要的維生素C來源。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才是人生百態、社會真實。
其實早在2008年,超級天使界的天神 Paul Graham 就寫過 How to Disagree 一文,台灣也有網友翻譯整理為「嘴砲金字塔」。說穿了,就是在討論反駁力道的深淺,或者說是嘴砲的品味。
不過,我覺得用反駁、辱罵這些字眼,都沒有最近很紅的「酸」這個字來得傳神。閱讀了許多酸文,累積了足夠胃酸之後,我也想聊聊「酸的格調」。
酸酸有三種...
不只斯斯有兩種,酸文也可以分類。
一般人以為的酸中之王、毀屍滅跡的神冰利器-王水,跟酸中之后、玻璃跟半導體輕鬆吃光光的氫氟酸,都是削骨吃肉、破壞殆盡;這種等級的酸文,其實就是善盡破壞之能事,也許可以成為革命所需的必要破壞,但也可能連建設所需的地基一起毀滅。
至於用來洗廁所的鹽酸、可以做炸藥的硝酸、拿來做鉛酸電池的硫酸,除了有工業應用,也都是毀容聖品;這種等級的酸文,破壞力一般,但足以讓對手花容失色,顏面盡失,不過骨肉也許還能留著,保留對方實力。
反過來,在醫療美容界最常使用的果酸:因為保濕度強、成分天然而不會刺激皮膚,所以廣泛被用在改善肌膚乾燥及角化現象;這種等級的酸文,或者是明貶實褒,或者是重提輕放,其實比較像是提點,算是很難做到的一種。
而最營養的,應該是讓人喝了可以脫胎換骨、軟筋縮骨的醋酸:由於陳年純釀、發酵製成,有些嗆味難以入口,有些芬芳清香撲鼻,但都是真正可以食用的好物,陳年好醋不僅對身體好,也能提振精神;這種等級的酸文,可以說是神仙下凡,治標也治本,不過千載難逢、萬中取一。
最沒營養的,一樣可以入口、摻在汽水跟可樂裡的碳酸:只有冰涼之後飲用才有提神爽口的效果,但除了效用短暫之外,還可能增加身體酸性,喝多了只有傷身,還順便吃下了一堆熱量;這種酸文,就是明褒暗貶,表面上清爽,暗地裡中傷,實在要多提防。
還有一種,就是廚餘跟垃圾所發出的臭酸:這種酸味既臭又嗆,產生氣味的原料得經過處理、掩埋或焚燒,才能產生價值;臭酸文的特點,就是又臭又長,難以消化又沒啥重點,通常可以直接跳過。
所以,酸文如果只是臭酸、碳酸,沒營養或沒衛生;如果是破壞性質的工業用酸,也許可以殺敵無數,但有時傷人一百,傷己五十;最好的酸文是果酸跟醋酸,或者換膚美容,或者醍醐灌頂,這才是有建設性的好酸。
多樣性是必要的...
最近的體會是,當一個圈子裡,什麼樣的角色都有,才能稱為一個生態系;多樣性是一個生態系是否健康長壽的重要指標。
而檸檬雖然酸,但卻是重要的維生素C來源。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才是人生百態、社會真實。
講了這麼多,東酸西酸的,小弟我...
緊酸!
緊酸!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D Day
上台是一種嘗試,一個過程,一次勇氣與堅持的肯定。無論是否獲得掌聲,我相信,這都是難得而必有收穫的體驗。
在 Demo Day 能上台的團隊,表示他們的努力與初步成績獲得肯定,有機會對媒體與相關產業曝光,接受市場、客戶與合作夥伴的考驗。
通常這個階段離創投願意投資的「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還有一大段距離,但唯有不斷開發市場,團隊才有機會找到對的商業模式(就是精實創業模式的 Build-Measure-Learn 循環)。
所以從某個程度來說,Demo Day 就是 appWorks 的 MVP,讓小生態圈跟大生態圈產生交集與火花的機會,而不是投資意向或推薦。
但即便如此,每次的 Demo Day,都有讓人驚喜的團隊,也對每一個上台的簡報者意義重大。畢竟,人生少有機會能站在近千人的場合,上台告訴大家自己跟團隊在做什麼事情,而且,他們已經為自己人生做了第一個重大決定,就是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無論他們會不會成功,是否會繼續創業,這一刻,是屬於每一個上台團隊的。
請為他們鼓掌,為這群創業者的勇氣與堅持,加油!
---
延伸閱讀: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一萬個小時
「花一萬個小時去克服一件事情,你就會成為專家!」- Malcolm Gladwell
也因此,我們給育成團隊專屬的創業空間中,有不少標語跟海報,包括 「靠你自己」、「Hack Everything!」、「Lean Startup Model: Build→Measure→Learn」,以及「一萬個小時法則」、「80/20法則」等等。
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 10,000 Hour Rule(一萬個小時法則)。其實,就是我們華語裡的俗諺:「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如果用簡單的數學計算,每天花三個小時練習一個項目,真的要花十年,才能累積到一萬個小時,成為專家;如果是全職工作、全心投入,至少要三到四年。這大概也是我的理解跟經驗;沒有三年歷練,大概很難真的熟悉一個市場或專業領域,並且能彙集資源、創造價值。
既然成就一個領域至少需要三年,那我們該如何抉擇呢?
相信你的直覺,找出成就動機,你自然就會感受到。成功,不是來自於目標或誘因,而是來自於堅持跟紀律,來自於你對所專注項目的愛與熱情。
我們所育成的團隊,有許多都在自己的領域耕耘多年,有些的確已經成為領域專家,例如常提到的 EZTABLE, 5945, Tagtoo, GameApe, QLL, LuxJoy 等等。身為投資人跟一路陪伴他們創業的伙伴,真的很為這些團隊感到驕傲,也期待有更多團隊能加入這個生態圈,共同把餅做大。
明天(11月7日),就是第五屆團隊上台的日子。誠摯邀請地各位,一同參與這場發表會,給他們最直接的支持鼓勵,也歡迎交流與指教,因為唯有多元的刺激,這些團隊才會成長得更快更好。
為了在近千名觀眾面前簡報五分鐘,他們練習了幾十、幾百個小時;有些團隊剛起步,有些則正在經歷創業的第二年;我也相信,在畢業之後,許多團隊會繼續創業,成就他們的一萬個小時。
光是這些堅持,就值得給予讚賞,也讓人期待。
---
延伸閱讀:
---
appWorks Demo Day #5 歡迎參與!
也因此,我們給育成團隊專屬的創業空間中,有不少標語跟海報,包括 「靠你自己」、「Hack Everything!」、「Lean Startup Model: Build→Measure→Learn」,以及「一萬個小時法則」、「80/20法則」等等。
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 10,000 Hour Rule(一萬個小時法則)。其實,就是我們華語裡的俗諺:「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如果用簡單的數學計算,每天花三個小時練習一個項目,真的要花十年,才能累積到一萬個小時,成為專家;如果是全職工作、全心投入,至少要三到四年。這大概也是我的理解跟經驗;沒有三年歷練,大概很難真的熟悉一個市場或專業領域,並且能彙集資源、創造價值。
既然成就一個領域至少需要三年,那我們該如何抉擇呢?
相信你的直覺,找出成就動機,你自然就會感受到。成功,不是來自於目標或誘因,而是來自於堅持跟紀律,來自於你對所專注項目的愛與熱情。
我們所育成的團隊,有許多都在自己的領域耕耘多年,有些的確已經成為領域專家,例如常提到的 EZTABLE, 5945, Tagtoo, GameApe, QLL, LuxJoy 等等。身為投資人跟一路陪伴他們創業的伙伴,真的很為這些團隊感到驕傲,也期待有更多團隊能加入這個生態圈,共同把餅做大。
明天(11月7日),就是第五屆團隊上台的日子。誠摯邀請地各位,一同參與這場發表會,給他們最直接的支持鼓勵,也歡迎交流與指教,因為唯有多元的刺激,這些團隊才會成長得更快更好。
為了在近千名觀眾面前簡報五分鐘,他們練習了幾十、幾百個小時;有些團隊剛起步,有些則正在經歷創業的第二年;我也相信,在畢業之後,許多團隊會繼續創業,成就他們的一萬個小時。
光是這些堅持,就值得給予讚賞,也讓人期待。
---
延伸閱讀:
---
appWorks Demo Day #5 歡迎參與!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動機比目標更重要
圖片來源 |
克里斯汀生的人生閱歷豐富,原本立志當《華爾街日報》的總編輯,卻誤打誤撞進入管理顧問行業,也成功創業過,後來發現自己對教學與研究的熱情,成為科技管理領域的標竿人物,不僅著作豐碩,也影響了許多產業與公司,還投資了不少新創企業(包括 appWorks 所育成投資的 EZTABLE)。
然而,這幾年來歷經心臟病、癌症、中風,他對人生有了更多的體悟,也發現「破壞式創新」理論不僅對企業有用,對個人的人生管理,同樣深具啟示;他把這些想法集結成書,也曾在 TEDxBoston 演講這個主題(非常建議大家觀賞這段影片)。
其實,這本書要談的只有三個問題:「如何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如何擁有美好的家人、朋友關係?如何堅持原則正直一生?」
我覺得,這些問題,是所有人都應該拿來檢視自己,無論是上班族、教育家、投資人或創業者,都可以好好想想。
而從這本書中,我感受最深、收穫最多的關於「動機」的重要性。
回到我最關注的主題,創新與創業上。
創業,應該要有動機跟目標,還要有資源(主要是核心團隊)。如果沒有想清楚你為什麼創業(自己想要什麼)、要創什麼業(解決什麼問題)、能堅持到什麼地步(決心與承諾),即便市場再好、產品再棒,甚至是真的成功了,創業者往往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成功。
反過來,如果動機強烈、目標明確,也掌握了具體可行的資源、一群特質互補、價值觀相同的伙伴,就算一開始面對未知的市場與客戶,只要能精實、專注,勇於嘗試、加速失敗,反而有機會成功,而且是有策略的成功。
在日常生活裡,或者我們的人生軌跡中,目標的設定與達成固然不易,但最重要的,是找到對的動機(而非誘因),還有正確的衡量方式;無論是企業或人生皆然。
---
11月7日下午1:00 PM,歡迎來參與 appWorks Demo Day #5,看看這20多個創業團隊怎麼看待自己的創業動機、如何設定目標並逐步達成。
---
延伸閱讀:
對個人、公司、政府而言,薪資、營收、經濟成長是目標、是誘因,不是動機。唯有動機才能造就對的事情(Do Right Things),否則動用再多誘因、設定再多目標,也只是在把事情做好(Do Things Right)。
如果成就事業是一趟旅程,那麼目標是距離、誘因是燃料,但是動機才能決定方向。缺乏動機、方向錯誤,政策制訂跟創新創業都只是迷途鬼打牆、瞎忙白努力。
回到我最關注的主題,創新與創業上。
創業,應該要有動機跟目標,還要有資源(主要是核心團隊)。如果沒有想清楚你為什麼創業(自己想要什麼)、要創什麼業(解決什麼問題)、能堅持到什麼地步(決心與承諾),即便市場再好、產品再棒,甚至是真的成功了,創業者往往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成功。
反過來,如果動機強烈、目標明確,也掌握了具體可行的資源、一群特質互補、價值觀相同的伙伴,就算一開始面對未知的市場與客戶,只要能精實、專注,勇於嘗試、加速失敗,反而有機會成功,而且是有策略的成功。
在日常生活裡,或者我們的人生軌跡中,目標的設定與達成固然不易,但最重要的,是找到對的動機(而非誘因),還有正確的衡量方式;無論是企業或人生皆然。
---
11月7日下午1:00 PM,歡迎來參與 appWorks Demo Day #5,看看這20多個創業團隊怎麼看待自己的創業動機、如何設定目標並逐步達成。
---
延伸閱讀: